文/郭庆璋
越调,又称“老越调”“四股弦”,是河南三大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河南全境和湖北北部、陕西南部、安徽西部等地区,鼎盛时期影响遍及全国。
据查,驻马店地区最早记载越调戏班演出是在清光绪九年(1883年),在西平县仪封镇建立的越调戏班,主要演员有白迟(生)、郑臣(黑头)、马二毛(花脸)、姜高、杨青云、孟恩起等。20世纪30年代,在泌阳、上蔡、汝南、确山、正阳等县也出现了越调戏班。其中,上蔡张金奎领的“越调班”,经汝南、正阳去新蔡弥陀寺老李庄演出时,被当地大恶霸李冠武看中,连人带箱全部扣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冠武被镇压,越调戏班改称“新蔡县弥陀寺越调剧团”。泌阳县4个越调戏班,于1948年经协调合为一体,改名为“泌阳县越调剧团”,归属城关镇政府领导,后划归县人民文化馆。还有,舞阳“俊秀班”一班越调人员,于1941年由漯河流入西平县师灵杨环坐地演出,很受当地人民群众欢迎。后因该班主演张秀卿(大宝贝)与一军人结婚,此班遂散。接着又以李运亭、冯秀峰为主,组织艺人陈金英、刘松山、徐贵岐、陈兴朝、王头、冯天佑等40余人,在仪封镇组成越调“同乐班”坐地演出。1945年春,该班由新四军某部接收,更名为“文工团”,实行供给制。次年部队奉命撤离,文工团留下重归仪封镇,恢复“同乐班”原名。1949年“同乐班”更名为“醒民剧社”,巡回演出于遂平、驻马店、确山、汝南一带。1950年8月,该班由县人民政府接管,定名为“西平县越调剧团”。
驻马店地区除上述泌阳、上蔡、新蔡、西平4县的越调戏班比较集中、持久外,还有新中国成立后成立的汝南县越调剧团。
越调流入汝南的时间无法考证,有的老艺人说,它来源于湖北襄阳,也有人说来源于周口一带。
越调在汝南县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地摊演唱。早在清同治时期,城北王霍寨、城南官庄集,都已有了民间越调玩会班,当时只有十多名青年坐在桌子旁演唱,有锣鼓,有弦乐,分行当担任戏里角色,但不化妆、不表演,群众叫唱板凳头戏,这种形式的演唱沿袭了很长时间。
由于外来越调戏班的影响,汝南县许多唱板凳头的越调玩会班,纷纷建成越调戏班。清末民初先后出现了三桥乡金榆庄的玩会班、老君庙乡温庄的温毛班、城内邓心诚举办的玩会班、三桥乡沙口集李柱办的玩会班、苏全福办的板店班,尤以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万冢班最著名。汝南城东万冢(今属平舆县)建“八大寨剧团”,先唱越调,后改豫剧,得到汝南县著名乡绅万拔贡(万道同)的资助,外人称“拔贡戏”。此班有越调著名演员“大金牙”、二宝贝领衔主演,带有活台子,辗转豫南诸邑。抗日战争时期,著名越调演员毛爱莲来汝南城乡演出。在外地剧团和演员的影响带动下,汝南县也涌现一批具有一定艺术才华的越调演员,例如反串青衣大金牙(吴国栋)、小金牙(韩福亭)、仲格闹、赵梅英(女)、陈大劝(女)等。
汝南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属驻马店市。“自古汝南称天中”,自东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到民国和新中国,州郡府县治所都设在汝南。这里一直是豫南一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为汝南传统戏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汝南越调处于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
越调声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常用曲牌有《清板》《正板》《梅花酒》《泣颜回》《混旦光》《大启堂》《索拉笛》《尾声》《二毛翎》《大桃红》《小桃红》等。角色行当俗谓“五生五旦五花脸”,五生:红生、二红生、胡子生、小生、二生;五旦:老旦、正旦、二旦、花旦、彩旦;五花脸:大黑脸、二黑脸、三补脸子、头三花脸、二三花脸。代表性剧目有《收姜维》《三哭殿》《哭四门》《李天保吊孝》《李双喜借粮》《诸葛亮吊孝》《白奶奶醉酒》《火焚绣楼》《刘全进瓜》《李逵下山》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汝南越调班社林立,可谓“满城锣鼓万人迷,村村都有越调戏”。比较著名的越调戏班有:
万冢越调会班,建于1922年,得当地贤儒万拔贡(万道同)资助,由万拐子掌班,并兼司弦,主要演员有大宝贝(张秀卿)、二宝贝(杨桂枝)、大金牙(吴国栋)等,每到一地,自带戏台,又称活台子玩会。在汝南、平舆、新蔡、正阳名声很大,被争相邀请,后万道同出任县劝学会长,戏班解散。
城关玩会班,建于1927年,由邓心诚主班,建于后龙亭,开始玩木偶,唱越调,1929年登台演出。该班继万冢之后,集汝南县越调演员之精英,主要演员有大金牙、小金牙、刘水来等,1936年解散。
板店越调班,班主苏绍堂,建于1934年,主演仲格闹、韩福亭、王旭三。该班阵容整齐,又有名角领演,在汝南影响很大。
除此之外还有温毛领班的温庄班(沿革时间1936年~1942年),主演有赵天才、吴香兰、赵梅英等;李根领班的康店班(沿革时间1942年~1949年),主演有李庆林、陈大功、小金牙等;成立于1946年的由刘大保领班的金榆树庄越调班(沿革时间1946年~1949年),主演有吴桂荣、毕花脸等;1951年成立了董会越调剧团,首位团长赵克纯,演员多系本村农民,另请老艺人仲格闹为老师,农民自筹资金购设戏箱,设备齐全,主要演员有赵小国,嘴巧口清。
汝南越调名家辈出,越调名伶吴国栋(1909年~1969年),男,汝南县留盆人,外号“响八县”,艺名“大金牙”,原参加本村竹马玩会班,扮坤角。1923年登台,因嗓子甜美,口齿清晰,具有乡土风味,成为20世纪20年代汝南县越调著名演员。其因门牙镶有金牙,故而外人送艺名为“大金牙”。他擅长演花旦,唱词多带“嘟”音,代表剧目有《赶花船》《王金豆借粮》《李天保吊孝》等。
还有越调名伶韩福亭(1907年~1975年),艺名“小金牙”,男,汝南县城关人,1924年入后龙亭邓心诚越调玩会戏班,演旦角,因上牙镶一金牙,又小于“大金牙”吴国栋,人们送艺名“小金牙”,是20世纪30年代汝南著名越调演员。韩福亭虽为男性,但长得眉清目秀,小手小脚,嗓门又细脆,故而演旦角。他早年演闺门旦,拿手戏是《火焚绣楼》。他在台上时,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堪比大小姐,加上甜润动听的声腔,令人倾倒。1950年他入汝南县越调剧团,任业务股长,后随团调到信阳。20世纪60年代初因受极“左”思想影响,被清洗回乡。1962年,经县文化局批准,按退休处理,每月由政府发工资,1975年因患癌症病故。
越调名伶王忠献(1901年~1950年),男,汝南县东官庄人,出生于戏曲世家,父亲王润生,是清末民初东官庄集越调玩会班(地摊演唱)会首,亲自司四股弦,母亲虽目不识丁,但敢于突破陈规旧俗,司大锣跟班演出。在父母的影响下,王忠献13岁便跟玩会班唱越调。25岁时,他从汝南乡师毕业,回乡任小学教师,在东官庄小学办起宣传队,1938年,任汝南县抗日巡回宣传队队长。王忠献具有真挚的爱国热情,他极力主张宣传队要演振民心、积极抗战的戏,创排了《打倒汉奸》《汝水双鸳》等20多部反映抗日救国的现代戏。1950年自缢身亡。
汝南越调初为民营散班,1950年3月汝南板店、沙口、赵桥等越调班,在城郊区徐庄组建翻身越调剧团,由汝南县城郊区政府领导,推选张喜庆为团长;1950年6月,翻身越调剧团收归县文化馆领导,任命李书林为团长,主要演员有吴国栋、韩福亭、赵梅英、张喜庆、吴桂兰等,拿手好戏有《赶花船》《画皮》《火焚绣楼》《李天保吊孝》《借粮》等;1955年,依据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对民间剧团进行登记的条例,经整顿登记备案后归国有剧团,更名汝南县越调剧团;1955年6月,汝南县越调剧团招收25名青少年成立豫剧学员队,从属于越调剧团,其中有姚锡梅、周花等,请姬尚林、王坡任教师;1957年5月,以汝南县越调剧团的豫剧学员队为基础,组建了汝南县豫剧团;1960年,剧团奉调至信阳改为信阳地区越调剧团。至此汝南县再也没有专业越调剧团,但业余剧团遍及农村,据1982年底统计,全县有越调业余剧团22个。
20世纪90年代末,泌阳县越调剧团、西平县越调剧团相继被撤销,驻马店地区再无专业越调剧团存在。但遍布遂平、汝南、西平等县的民营越调剧团如雨后春笋,尤以遂平县惠民越调剧团、汝南县大众越调剧团、西平县利民越调剧团最为出名,演出阵容强大,在省市级各种赛事中,收获了很多好评。
汝南越调源远流长,延续百余年,其传统的、久演不衰的剧目有200多出,是河南省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汝南越调通过喜闻乐见的舞台演出传播正能量,抨击假丑恶,弘扬真善美,引导观众的价值取向,为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凝聚民族文化精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