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20日
躬耕梨园慰平生
——戏剧家陈岭剪影
    丝弦道《德孝情》晋京汇报演出,陈岭(左三)在梅兰芳大剧院门前合影留念。

  全媒体记者 王慧玲
  1
  1955年,正阳县城西大街,月光把一个少年和一位年轻母亲的影子拉长。
  少年9岁,学名王尚智,乳名更鸡。乳名寄托着祖母的愿望: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汝南埠是少年的祖籍。
  县城西大街布满少年坎坷成长的足迹。
  更鸡5岁入学,直接跳读二年级,9岁考出全县小升初第一名的成绩,却因父亲的历史问题,升学无望。
  母亲陈希,是正阳县的一位小学教师。为彻底摆脱丈夫给家庭和孩子带来的阴影,母亲冲破家族的重重阻力,在西大街堂屋里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为更鸡改名换姓,为儿子重新改写人生!
  王尚智随母姓,改名陈岭。
  2
  “人生不是只有上学一条路可走,条条大路通北京!”母亲为儿子的未来擎起了一盏航灯。
  陈岭自小喜爱吹拉弹唱。20世纪50年代,陈岭经常在学校大门旁的戏楼里参加文艺演出,为他人拉弦子伴奏,成为人们关注的小童星。这也为他今后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一天,正为升学无望闷闷不乐的陈岭被妈妈带着去戏楼看演出,邂逅了县文化馆剧改干部李智生,他对这个会拉弦子的孩子印象深刻。便以引荐新人的方式,把陈岭“特招”进正阳县豫剧团。
  人生被重新安排,对一心想继续求学的陈岭是沉重的打击也是机遇。他暗暗立下誓言:我一定要像高玉宝那样自学成才!
  3
  进入剧团,陈岭也算三生有幸。
  陈岭进入剧团后的1956~1957年,信阳专区第一、第二届戏曲会演时,专区和县级18个专业剧团参赛,正阳县豫剧团的参赛剧目均获演出一等奖。
  由此,剧改干部李智生,编剧李好学、李庭瑞,音乐设计李群让,被人们称为正阳“剧团四杰”而闻名豫南。
  “剧团四杰”爱才心切,对陈岭言传身教,重点培养。
  陈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老师们看在眼里爱在心里,同行们刮目相看举贤荐能,领导知人善任不拘一格。
  到剧团不足两年,11岁的陈岭就坐到了剧团首席二胡的位置。
  4
  “三生有幸”的陈岭,求知欲一路飙升。业余时间不仅修完了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中文系的有关课程,还大量借阅中外名著。
  贺敬之、郭小川、田间、臧克家、马雅可夫斯基等中外诗人的作品,令陈岭心潮澎湃。“大跃进”时期兴起的新民歌运动,又极大地鼓舞了陈岭的创作热情。他业余时间搜集民歌,在民歌的旋律中陶冶自己,并跃跃欲试地拿起了笔。
  在大街小巷“人民公社好”“三面红旗万岁”标语铺天盖地的年代,陈岭小试牛刀,根据自己搜集的民间小调改编、填词创作的歌曲处女作《王大妈爱公社》唱红了正阳县的大街小巷。
  5
  人常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改名换姓彻底摆脱父亲的阴影,终是母亲的一厢情愿。特殊年代的历次运动,陈岭几乎都未能幸免:母亲被打成右派、自己被关进黑屋反省……
  青年陈岭在剧团安身立命,勤学苦练,触类旁通,无意间却引来了剧团头牌女主角的爱情。
  1965年,女主角冲破层层阻力,与19岁的陈岭在汝河岸畔的戏院里喜结连理。
  6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1975年,在剧团摸爬滚打20年的陈岭,三十而立。
  由他编剧、作曲、配器兼指挥的现代豫剧《鸡场小哨兵》,在地区戏剧会演中崭露头角,继而被挑选赴省城调演,省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全剧录音。陈岭和画家李忠文联袂创作出同名连环画册,当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这只早起的“更鸡”,一炮走红。
  由于《鸡场小哨兵》的创作成功,陈岭被调到地区剧目工作室工作。
  1982年全国戏曲音乐交流会在洛阳举行,陈岭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陈岭在大咖云集的交流会上宣读的一篇论文——《晴空一鹤排云上——试论豫剧男声唱腔的真假嗓结合》,轰动全场。
  会议结束后,出席座谈会的专家、教授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并对他论文中守成与创新的论点给予高度评价。
  7
  1987年,陈岭被任命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驻马店地区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驻马店地区卷》的主编。为了摸清曲艺“道情”艺术在汝河流域的活动规律及音乐风格、特点,他走进了采访的最后一站:正阳县汝南埠——他祖辈的生息地。
  “乒乒乓乓”,朴拙的渔鼓声响,盲人嘶哑着嗓音在唱。
  他决定采访这位唱渔鼓的盲艺人。
  那一天,他废寝忘食,和盲艺人彻夜长谈。那一夜,一段渔鼓道情的《花起腔》,灵动、俏皮的旋律,颗粒感、弹力十足的节奏,永远印在他的脑海里。
  之后,他将这个简短的《花起腔》,通过扩充、延伸等技法的整合,作词谱曲,成功创作了两首抒情歌曲:《看樱桃》《贴年画》。
  《看樱桃》这首歌,当年参加了地区电视台春节晚会,并被推荐到河南电视台展播。《贴年画》由市文化艺术学校学生周亚娟唱到了省、市春晚,并以这首歌的原唱,走进了西安音乐学院。
  8
  淘井愈深,得水愈甜。
  陈岭的创作可谓高歌猛进、异彩纷呈。
  他主编撰写的《汝河道情》《唱天神唱腔音乐》《罗戏唱腔音乐》《卷戏唱腔音乐》几十万字的音乐释文,被编入省集成办公室出资印刷的资料卷,获文化部颁发的国家艺术重点科研项目奖;他撰写的《丝弦道兴衰沉浮的文化背景》《天中礼乐》等天中音乐文化系列散文,也分别发表于省、地、市报刊上。
  由陈岭编剧、作曲、指挥的丝弦道《德孝情》赴省汇报演出更是一鸣惊人。
  著名戏剧评论家谭静波,国家一级作曲耿玉卿大师分别撰文盛赞丝弦道《德孝情》为中州戏苑的“奇宝”,音乐美、形式新!
  9
  1991年秋,陈岭从创作室,调到艺术科,提拔为副科长。
  1993年,地区戏校升格,更名驻马店市文化艺术学校,陈岭被调任学校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
  2007年11月,陈岭61岁,被正式通知退休。
  陈岭退而不休,又被聘请到剧团当编剧和指挥。
  此时的陈岭,早已是蜚声文坛的戏曲多面手:编剧、作曲、指挥都手到擒来;头衔众多著作等身:国家二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等,其创作发表的《陈蕃砸匾》《德孝情》等多部戏剧作品,在中央、省、市电台、电视台播出;艺术造诣可谓炉火纯青:其作曲并指挥的《嫂娘·大娘·亲娘》《红河绿柳》《德孝情》等戏曲音乐作品,分别获文化部音乐创作奖,全国电台文艺节目评比一等奖,河南省文华音乐创作金奖,省戏剧大赛音乐唱腔设计一等奖、优秀奖。
  古稀之年,由陈岭编剧、作曲并指挥,由平舆县丝弦道非遗传承保护中心演出的大型古装剧《德孝情》晋京展演,成功实现了母亲“条条大路通北京”的愿望,完美演绎了他戏剧人生的收官高峰。
  10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当2021年辞旧迎新之际,陈岭《那年·那月·那事儿——我的戏曲人生》以九章八十八节,每节七言结题。洋洋十六万字的自传盛宴,工整诗意地展现在笔者的面前时,着实让笔者震惊了!
  仅看看这九章标题“流年·碎影”“童年·童心”“时也·局也”“那年·那月”“戏里·戏外”“戏场·人场”“台前·幕后”“感悟·选择”“岁月·印痕”就足见其内容之丰富。
  再看看这七言小节的标题:《今月曾照古时人》《岁岁年年人不同》《秋草人情日日疏》《明月皎皎夜归人》………可谓字字珠玑、诗意葱茏,引人入胜。
  《夜来风雨听萧瑟》《落花飞絮风雨中》……读着这一章章一节节或真情铺叙、或低吟浅唱、或激情澎湃的文字,让读者时而被真情所感,时而被时局所动。
  这只天中早起勤学的“更鸡”,擎着母亲“条条大路通北京”的战旗,在多舛的命运中,披荆斩棘、砥砺前行,慧鸣在天中的戏剧舞台上。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陈岭的自传中得以完整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