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向东在巡山途中。
在伏牛山与大别山交会处的朗陵故地确山县,有一处横跨淮河和长江流域的薄山林场,它始建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建最早的国有林场之一。簇拥在山水之间的十万亩山林,涵养着林区的薄山湖成为“天中明珠”“中原漓江”和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近70年来,以“中国好人”、薄山林场职工孙向东为代表的一代代林工,扎根大山深处,坚守绿色梦想,用青春和生命,守望山林,确保林区多年来无火灾事故。他们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坚守,践行着林业人的初心和使命。
——题记
文/图 全媒体记者 许伟
青山巍巍,林海茫茫,天地莽苍苍。
2月13日,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寒潮降临。春寒料峭,雪花和细雨洒落在天中大地,处于驻马店市南大门确山县境内的薄山林场万木萧索、群山肃穆。一座座无名的山脉像一个个饱经风霜的乡间老者,在雨雪中默默无言,见证着这些年的沧桑巨变。
八百里巍巍伏牛山,薄山林场是藏在它东麓余脉里的一颗惊艳的明珠。它一手牵着长江流域的泌水支流,一手携着淮河支流,林区内群山竞秀、竹茂林幽、山水相依。
沿着天目山翡翠画廊一路驱车西进,群山丘陵,田野村庄,沿途风光尽收眼底。车子停在确山县任店镇猴庙村,一行人跟着薄山林场峰头山瞭望塔火情瞭望员孙向东的脚步,穿越浅山丛林,向着更加蜿蜒陡峭的峰头山进发。
峰头山是千里大别山群山之中一座毫不起眼的山峰,海拔300多米,因为周边山岭布局形似凤凰,而峰头山处于凤凰的头部,当地人又称之为“凤头山”。
瞭望塔是当地林业部门为瞭望森林火情而设置的观察哨所。1986年,薄山林场峰头山瞭望塔建立。受制于自然条件,这里至今不通水电,生活用度等全靠个人从山下肩扛背驮。
37年间,先后有五任瞭望员在此坚守,从每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5月,他们要在峰头山瞭望塔过着无水无电、与世隔绝的生活。坚持时间最短的一位,只在这里待了15天,就再也不愿意上来了。
站在山脚下,远远望去,矗立在峰头山顶峰的那座瞭望塔,犹如一位警惕的哨兵,时刻注视着脚下的10万亩群山林海,孙向东就是这座瞭望塔的“眼睛”。
2008年,火情瞭望员的接力棒传到了孙向东的手中,他这一接,就坚守到了今天!
2016年,在孙向东坚守瞭望塔的第八年,他守林护林的感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无数人。孙向东也因此入选“中国好人榜”。就在获评“中国好人”后的7年来,他依然孤身一人坚守在峰头山瞭望塔,早把荣誉丢到了家中某一处隐蔽的角落里。
2008年到2023年,变化的是年份数字,不变的是一颗爱林、护林的初心。15年青山做伴、15年哨所风寒、15年烟火绝迹,他就这样一个人,沿着这条人迹罕至的山路,独守这座瞭望塔,守护着10万亩山林四季更迭,守望着岁月之河漫漫长流。
青山绝壑,林海苍莽。峰头山无言,默默地注视着身边每一棵树的四季变化、每一个野生动物的快乐生活;峰头山有情,守望着薄山湖万顷澄碧、绿水长流,见证着孙向东15年间的坚守、执着与敬业,以及不为人知的孤独和无奈。
峰头山为证
峰头山山顶,山风劲吹,冷风夹着雪花,打在脸上如刀割一般。一座建于1986年的红砖建筑——瞭望塔,孤悬于此。
瞭望塔外立面的下半部分被涂刷成白色,塔顶有一圈不锈钢护栏,那是新近加装上去的。这就是当地人眼中神秘的望火楼。
峰头山瞭望塔四面山峦,一面朝天,满山的怪石、陡峭的悬崖,冬季是刺骨的寒风,夏季是灼人的烈日,没有电、没有水,周围只有随着山势连绵起伏的茫茫林海。
沿着室内用松木构建的简易云梯爬上二楼,再爬上塔顶,孙向东如履平地,而我们已是胆战心惊、气喘吁吁。心中不由得产生一个疑问:在没有光亮的深夜里,老孙是如何爬上这瞭望塔的顶层,瞭望这周边的10万亩山林火情的?想到这里,一行人不由得为老孙捏了一把汗。
站在塔顶,极目四望,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在北边的山峦之间,一泓碧水,波澜不惊,像一条巨龙静卧着,那便是“中原漓江”薄山湖。
“如果是春夏季节,赶上天气晴好,这青山碧水、层林尽染的画面就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孙向东望着眼前的景色,眼镜片背后,深邃的目光,坚定而深情。
“瞭望塔虽小,但森林防火责任重大,必须得有人守。”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林海,孙向东喃喃自语,但语气中透着坚定和决绝。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间明白了孙向东这些年坚持下来的动力之源。
峰头山为证!这壮美如斯的山水画卷,不正是他这些年餐风饮露、孤独坚守的终极意义吗?
“我是受父亲的影响,才走上管林护林这条道路的!”孙向东说。
瞭望塔二楼,两个三条腿的木架支撑着一张木板,上面铺着被褥,就构成了孙向东栖身的床铺。坐在简陋的木床上,孙向东一边摆弄着手电筒,一边向记者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往事。淡淡的叙述,给人一种事不关己的平静和超脱。
“我父亲1958年考入东北林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了山西省林业厅,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父亲下放到了山西省稷山县某林场,后来又辗转回到了故乡确山县,成了确山县林业局的一名技术人员……”孙向东说,“我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父亲对她无限依恋。我们兄妹五人,我是老大,后面还有四个妹妹……我小时候,家里到处都堆满了书籍,大部分是关于林业的书,它们是父亲辗转多地都不肯丢弃的宝贝。上了小学后,我没事时就喜欢躲在家里看那些书,看不懂的地方就向父亲请教,就这样对林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希望能成为一个像父亲一样的林业人。”
“1984年,初中毕业后,县林业局从职工子女中招收林业工人,我就报了名,然后就来到了薄山林场,开始了护林员的生涯……”孙向东说。
长期封闭在大山深处的孙向东,没有想象中的那种木讷和呆板,他的叙述反而给人一种健谈的感觉。但这种健谈跟记者的引导无关,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的一种话语表达,一种一旦打开就不肯轻易收住的叙事方式。
在接过峰头山瞭望塔森林火情观察员接力棒之前的24年间,孙向东曾在薄山林场多个岗位磨炼,育苗、造林、抚育、巡护、采伐等,他几乎干了个遍。印象最深的是在当时的间伐工作岗位上,他跟着伐木师傅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扛木料,从山上往山下运,一趟下来,大汗淋漓,浑身就像散了架……”
最感欣慰的事情也有。“看着自己亲手栽培的苗木,一棵棵地栽种在昔日的荒山野岭,如今都枝繁叶茂,已成栋梁之材,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孙向东说。
可是,长期跟林木接触,对森林了解得越深,孙向东对自身林业知识的匮乏越感到不安,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时,作为林业工程师的父亲深感欣慰,全力支持自己的儿子在学习上能再进一步。
1993年,孙向东如愿考上了汝南园林学校。3年的校园时光,他全力以赴、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长期的林业实践加上课堂理论知识,孙向东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再次回到薄山林场,他开始了新的护林征程。
瞭望塔的“眼睛”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时间转眼之间就到了2008年。
这一年,峰头山老瞭望员王永清光荣退休。10万亩山林火情瞭望的大事耽误不得,找谁来接替瞭望员的重任,一时间成了林场的头等大事。当时,薄山林场负责人第一时间想到工作勤恳踏实的孙向东。
“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情景,老场长跟我说,‘向东,你会工作、能吃苦,你去守望火楼我最放心’。”看着老场长信任和期待的目光,孙向东二话没说,欣然接受。
那年10月,孙向东义无反顾地乘坐摆渡船,一直划向薄山湖南岸大山的最深处。当时,天目山翡翠画廊的那条乡间盘山公路还未修建,从薄山湖搭乘摆渡船往来,是山里人进出大山的最佳选择。
在孙向东的记忆里,自己也数不清多少次搭乘摆渡船,进出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大山。巡山护林,一次次徜徉在这片隔山隔水的原始森林。挺拔俊秀的毛竹林,高耸入云的马尾松,还有野蛮生长的麻栎、橡树等,在孙向东的眼里,就像相识已久的伙伴。
如今,从林场巡护员到火情瞭望员,工作岗位变了,守林护林的责任更大了。从此,他把自己简化成了一双“眼睛”,一双守望这10万亩山林火情的“眼睛”。
瞭望塔一层,简易的木梯下,是孙向东烧火做饭的地方。已经熄灭的煤炉上,一口盛放着卤菜的铝锅内,汤水上面结了一层厚厚的油脂。紧挨着的墙角里,放着一张木桌,那是老孙摆放锅碗瓢勺的地方,黑黢黢的桌面显示着年代的久远。桌子下面,一个塑料水桶里面装着半桶清水。头顶3米多高的墙壁上,一根木棍挑着一个竹筐,筐内装着妻子为他准备的馒头、包子、面条等。
“在山上,吃水比吃油都费事。”孙向东坦言,“背着两个能装40斤水的胶桶,山上山下来回一趟,刚来时常常是连滚带爬,来回需要一个多小时,到山上往往还剩半桶水。现在来回一趟只需40多分钟,从山下装多少就能带上来多少。”
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孙向东的语气里没有丝毫的抱怨,甚至还带着一种自豪的口吻。
“只是,这里的老鼠太厉害了,足有半米来长,夜里用手电筒一照,眼睛油亮油亮的,它们经常跑进来找吃的,我的干粮常被它们祸害。”
“天冷的时候,它们有的还会沿着梯子爬上二楼,爬进我的被窝里。有一次,我半夜起来,一伸手就摸到一个毛茸茸的东西,连忙打开手电筒,一看,原来是一只大老鼠,个头足有两个矿泉水瓶子那么长,眼睛就那么定定地看着你,一点也不害怕人。”
每年10月1日到第二年5月1日,是薄山林场的森林防火戒严期,孙向东必须独自一人吃住在山上,全天24小时守在瞭望塔,看护山林。那几个月,他几乎不下山。有时遇上雨雪天气,他会向场领导请示,经允许后才会下山回趟家,和家人简单又温情地团聚。
每次孙向东回家,妻子都会为他蒸几锅馒头和包子,让他带到山上。山路崎岖,包子有的会被挤烂、开裂,包子馅都撒了出来。他毫不在乎,饿的时候就抓一点包子馅和着包子皮一起吃。若不是饿得很,孙向东就不做饭,甚至连热水都不想烧,夜里实在渴得不行,就用碗舀一碗凉水解渴。
(下转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