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瞭望塔二层,两个木架托起一张木板,就是孙向东栖身的床铺。 (上接A3版)
“灶台没有烟囱,山顶风大,一烧火,屋内就浓烟滚滚,呛得人喘不过气……”孙向东说。
再后来,灶屋倒塌了,孙向东干脆把锅碗瓢盆一股脑儿搬到瞭望塔的一层,改造成现在的模样,一直坚持到今天。
多年坚守,孙向东练就了一种“特异功能”——睡觉时听见风声立刻就醒。冬春季节是森林防火的关键时期,白天,他连吃饭都不离开瞭望台;夜里,他怕自己睡得太死,就定了闹钟,一来二去就养成了习惯,没风时睡得格外香,风一起立刻就醒。
心在哪里安放,人生之树就会在哪里生根。15年来,在这座望火楼里发生的故事太多太多,多得像大山里的树木一样,多得像峰头山的山风一样,一些在常人眼里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孙向东这里,已经难起波澜。
山风猎猎,一阵疾风裹着雪花刮来,松涛阵阵,林中杂木哗哗作响。立在瞭望塔前的孙向东眺望着远方,那是家的方向。
15年来,孙向东已经与峰头山融为一体,成为这大山上的一块巨石,成为瞭望塔上的一双眼睛。
愧疚与遗憾
孙向东第一次登上瞭望塔时,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名人”。
当他在峰头山度过十几载冬春,经历过无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孤苦时,他也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名人”。当无数荣誉向他走来,当媒体的镜头一次次向他聚焦,他也只当自己是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林场护林员。
一个人、一条路、一座山,他把最美的年华都给了这片山林,给了这座瞭望塔。39年的护林生涯,15年的独自坚守,他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艰难困苦,默默奉献着青春,换来了10万亩山林安然无恙。看似平凡的坚守背后,是常人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和对亲人的愧疚。
一种遗憾时常折磨着孙向东,那是亲人离世自己不在身边的愧疚之情。压抑、迷茫、困惑、焦虑……在深夜的瞭望塔顶,在孤独的大山深处,会向他袭来,一瞬间就将他击垮,让他欲哭无泪,欲语还休。
2018年3月,正是森林防火的戒严期,孙向东已经两个多月没下过瞭望塔。甚至,就在他最为尊敬的父亲重病弥留之际,也没能守在身边。
3月28日凌晨,峰头山山顶,山风呼啸,群山静默在黎明之前的暗夜里,在山上值守的孙向东彻夜无眠。
在经过长久的思想斗争后,他通过微信给当时的市防火办主任耿红敏留言:“父亲瘫痪一年多,于3月27日下午3时在确山县盘龙养老院去世。就在昨天父亲去世时,我不在他身边,仍在瞭望塔。我愧对父亲,是一个不孝子!父亲明天火化,我请几天假,望耿主任见谅。我是泪流满面地给你写这段话的,今夜无眠。父亲是确山县林业局退休干部,他的一生也光荣地献给了林业发展。”
耿红敏立即让他放下工作,送老人最后一程。4月1日,孙向东再次给耿红敏留言:“我已上山,在瞭望塔!”
“每到深夜,我会看到父亲正大口大口地喘着气,看着我。我朝着家的方向长久地跪着,可也无法减轻内心的愧疚。”这成为孙向东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我是家里的长子,也是父母唯一的儿子,父母年老体衰后,日常全靠4个妹妹轮流照顾。”提及父母,这个身材魁梧的汉子红了眼睛,长年坚守在无水无电的大山上,面临如影随形的孤独和寂寥,他没有投降、没有流泪,却在提及父母的一刹那流下了晶莹的泪水。
“2013年6月,在母亲弥留之际,我在外地培训防火知识,也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孙向东说着,又是一声沉重的叹息!
2021年除夕,万家团聚的时刻,陪伴孙向东的只有呼啸的寒风。孙向东的妻子常立新远在深圳打工,因疫情无法回来,儿子孙鹏飞在苏州打工,也无法赶回来陪父亲过年。一家人就这样天各一方,度过了一个别样的除夕。
孙向东的手机上,保留着去年春节与家人抢红包的记录,儿子先发了一个红包,留言:“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孙向东与妻子天各一方,在抢红包的时候,内心五味杂陈,随后两人不约而同地给儿子发了一个红包。
孙向东知道,同为林业家庭背景的妻子是理解他的,在任何时候都给予他最有力的支持,更没因为家庭琐事向他发过火。这也是孙向东能长期坚持下来的另一种动力。
“连着几天,我就蹲守在瞭望塔顶层,清早一看,衣服和头发上都是密密麻麻的白水珠。”今年春节,孙向东过得格外小心。
“不敢合眼,今年燃放烟花爆竹的特别多,来不得半点松懈。”孙向东说,“防火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你盯得紧,及时发现火情,将损失降到最小,如果麻痹大意,一旦火势蔓延就可能毁掉几代人的心血。”
今年春节期间,孙向东及时发现了两起火灾隐患,都第一时间报告上级,及时扑灭了火,没有给山林造成损害。
“野人”与“诗人”
吃穿住用,这些生活上的不便对孙向东来说不算什么,长期脱离烟火人间的热闹与繁华,内心的孤寂才是难以逾越的一座险关。
在大山深处,独守一座无水无电的瞭望塔,每天面对的是不会说话的植物和乱石,留下来、活下去,完成好火情瞭望的重任,战胜孤独带来的压迫感,是必须要过的一道坎儿。
“这里没有人和我说话,哪怕是吵架,除了树木、石头,还是树木、石头。”孙向东说,他排解寂寞的办法,是登上瞭望塔,隔着薄山湖,看一看家的位置,想一想妻子和儿子。
“遇上干旱天气,两三个月不下山是常有的事。衣服都有味了也没法洗,就连喝水都成了难事。遇到雨雪天气下山时衣衫褴褛,头发、胡子像乱草一样,浑身散发着臭味,连我自己都觉得恶心,同事都戏称我是峰头山的‘野人’!”孙向东说。
但孙向东依然是快乐的。
工作之余,孙向东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探访大山里的野生动物。在他眼中,薄山林场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狐狸、獾、松鼠甚至野猪都是他的朋友,野生的半夏、桔梗、益母草、金银花让他痴迷,变幻莫测的湖光山色更让他诗情大发。
起初,驱除寂寞的方法就是收听桌上那台收音机,后来智能手机流行,他开发了更多的“娱乐项目”,看书、写诗歌、利用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大作”……
“诗写得不好,也没章法,多是一些顺口溜。”一时间,树木、石块及林子里跑的野猪、野兔都成了他创作的素材,“逮着啥写啥,自娱自乐,写完了就对着茫茫林海吼一嗓子。”孙向东说。
“春雨就是跳舞的精灵/大山和湖面是你的舞台呀/百里长卷的薄山山水画屏……”15年坚守大山,在无水也无电的漫漫黑夜,孙向东从寂寞中发现了美丽,从坚守中活出了价值,生命之花在瞭望塔绽放得格外美丽。
峰头山山顶,距瞭望塔不远处,有一棵野生皂角树,孙向东刚去的时候,树身如杯口粗,如今已枝繁茂盛,树身粗若水桶。山上没有青菜,他就采摘山芝麻叶、野苋菜、枸杞叶等,撸几片放锅里吃。
白天闲暇时,天气晴好,他会到湖边取水,洗一洗他的衣衫,没肥皂就用那棵皂角树的皂角洗,天然环保。
巡山途中,孙向东还练就了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本领。“见到野猪不要动,因为野猪怕人;遇到带着猪崽的母野猪时,要快速离开,因为母野猪会以为人要伤害它的幼崽;当野猪把头斜冲你的时候可得当心,那是它发动攻击的前兆。”孙向东说。
炎热的夏季,野兔、刺猬、毒蛇、蜘蛛、马蜂是森林里的常客,孙向东每走一步都会留意,同时也学会了远离和观察,不去打扰它们的生活。
孙向东是全国绿化奖章的获得者,2016年入选“中国好人”,他还是河南省文明职工、感动天中十大年度人物等荣誉的获得者。业内人称孙向东是驻马店林业人的一面旗帜,当地山民称他是10万亩山林的“守护神”,但他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的护林员。“森林涵养水源,产生氧气,净化空气,是人类的亲密伙伴,一旦出现火灾,对环境的破坏是很大的。保护好这片山林,就是在保护天中父老的美好家园!只要有需要,我会坚守到退休。”孙向东说,“能够与这片林海共成长,是一名林业人一生中难得的机遇。”
“高高的山上,瀑布从天而降,所有看似虚无的事物其实都有来源。”这是孙向东最喜欢的一句诗。
如今,他依然在峰头山上无怨无悔地守护着那一片片茁壮生长的“梦想”。
在薄山林场,像孙向东一样,每一位护林员都对自己负责的林区有着特殊的感情,一年四季,他们在林间穿梭,很多护林员是林二代、林三代,对林区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感情。正是有了他们这样的林工,驻马店市近130万亩公益林才能枝繁叶茂,秀美的天中大地才能愈加苍翠。
苍山林海,山水相依。70年时光转瞬而逝。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深深地刻在薄山林场职工的心里。
如今,薄山林场在一代代护林员的接续守护下,林木蓄积量5.0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8%,活立木价值5.1亿元,是建场以来国家总投资的30倍。
薄山林区不仅有栎类、马尾松等主要树种,还有珍稀的杜仲、喜树、五加、玉兰等。林区广泛分布着金银花、野菊花、桔梗、灵芝、血参、柴胡、元胡等药材植物,狍子、雉鸡、野猪、野山羊、狐狸、果子狸、獾等野生动物经常出没。
一种看似平凡的热爱和坚守,一份坚韧的执着和追求,一代代护林员无怨无悔地守护着绿色梦想。
青山在,人未老。大山护林人的故事还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