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时刻
静寂
半帘飞絮 (上接B1版)
宋彦军在《自画自说》中这样写道:“自己在创作的道路上也曾举步维艰。很长一段时间在原地踏步,自己的作品无法打动自己,无法达到自己对画的原有设想,无法通过画面传达和倾诉自己的思想,也曾为此非常苦恼。那种完全遵循‘三矾九染’的传统方法,所表现出的衣服质感的单调性,已经无法表现出新时代人物的现代感,以及所要彰显的人中工笔面要丰富、拓展它的表现力,想要真正有所创新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你首先要有勇气否定自己原有的作画方式,进入自然清静的状态,理性分析创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思想潜能,用理论指导实践,这不是在喊口号,只有真正地理解之后,才会点亮你前进的明灯。”
在工笔人物画创作这条漫漫长途上,宋彦军曾经深受何家英、蒋采萍等师长艺术风范的浸染。选用工笔淡彩手法表现都市青年女性,是他的主路。不同的是,相对于业界师长及同道而言,他的画面题材更狭义而集中,人物形象更单纯,笔墨技法也在一种不无隐忍的状态下施行,从而竭力使画面整体有着更鲜亮的时代感与年龄特征。在他看来,这或许就是自己近年来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上能取得一些成绩的奥妙所在。
创作之余,宋彦军喜读画史画论,试图以前贤的创作心得,来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国美术史上,传统工笔人物画家有文人学士与民间画工之别。文人画风格淡雅、设色清丽,比如周昉、李公麟、武宗元等人的作品;而民间匠作所为,则往往笔憨色酽、庄重朴素,多寄迹于寺观窟壁之上。历史发展到近现代,工笔人物画有了革命性创新,取法范围大大拓宽,全球视野业已形成,创作题材及观念手法更是异彩纷呈。这就要求当下的画家如他,必须丝毫含糊不得地紧跟着做“守常达变”的充分准备。
时间在变,不变的是宋彦军对绘画的热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宋彦军心无旁骛地在艺术世界里种着花。侍花如侣,读花如人,在每一朵花的故事里会心、欢喜。
精益求进
高古游丝描、行云流水描、铁线描、琴弦描、钉头鼠尾描,这些词汇平常人听起来或许陌生,但对于工笔画家来说,是日复一日握在手中的奇妙之技,他们用线条的描绘,为眼前的画作赋予灵魂。
《周易》曰:“形而上者谓之神,形而下者谓之器。”工笔人物,脱离灵即无魂,工笔创作是一条漫漫之路,宋彦军落笔将这种“慢”且“细”的中国画表现方式进行更为精致、细微的表达,依托社会发展的广阔视角下呈现人物的细腻之绘,以形赋予笔绘“灵性”,将精神气韵落于纸上。
漫笔随心、漫漫长路,这就是宋彦军的工笔绘画之路,在艰辛的创作过程中进行时代与人民的创作,非朝夕可成,怀敬畏之心,练心绘未来。
画家、美术评论家徐恩存这样说:“宋彦军工笔画作品让我惊异的是,他没有选择当代艺术所追捧的时尚之路,他选择的是踏踏实实的‘苦学’之路,以自己的敏锐、发现和艺术才情,构造自己作品的艺术高度、深度与广度。可以说,在艺术的整体风格上,他坚持与守望的还是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是以写实的形式、语言为特点的审美追求,甚至还忠于唯美主义赏心悦目的艺术宗旨。”
不同的是,宋彦军的作品中已没有了“宏大叙事”的主题性诠释,而是在审美视野中观察“物质时代”都市的日常诗意图景。在这个图景中,画家把目光聚焦在都市青年女性的日常生活情态上。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笔下,青年女性绝无艳俗、搔首弄姿、风情毕露的浮浅与粗鄙,而是尽显开朗、坦荡、清纯与健康的格调,这才是我们时代的主流。宋彦军作品中的都市青年女性的日常生活情态与表现,既是作品主题,又是形式与内容。为此,他运用了恰当的绘画语言与相关手段,使作品整体浑然完整、统一和谐,并渐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美是可视的,也是隐蔽的。如何将隐藏的美呈现给世界,是宋彦军30多年来的探索。世间之美,数不胜数。宋彦军的画笔,选择了女性,于是,他的笔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年轻女性,多姿多彩的的诗意之美。张扬的个性、时尚的潮流、积极的精神、自信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在宋彦军的画笔下流泻而出,并留存世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宋彦军的作品里面,人们看到了当代女性那种蓬勃之美,也看到了祖国的未来之美。审美之路,道阻且长;彦军有情,溯游从之。
2019年5月29日,宋彦军实现了每一位中国画家的共同梦想——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这场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唯美表达——宋彦军作品展”,成为当年中国美术界最为重要的画展之一。
童年执笔,少年精进,青年成名。
今天的宋彦军,已达大成之境,他用自己的唯美表达为中国着色,以自己的优秀作品为时代立传,更以自己的绘画哲学推动中国美术窥见新天地。
“艺海无涯,关山路远。为了那一抹心中亘古的明丽与诗情,我愿‘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再次悄然启程。”宋彦军说。
宋彦军以他的艺术创造,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是生动的、盎然的。
宋彦军,一位从驻马店走出的青年画家,在我们深深为他自豪的同时,他也让我们通过他的作品品味到了“诗情”与“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