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堂向客户介绍他生产的提琴。(资料图) 文/图 全媒体记者 张新义 通讯员 董玉新
从放牛娃到制琴师,这条人生路,54岁的王金堂走了38年。
怀揣梦想 扬帆起航
王金堂1969年出生于有着“小延安”美誉的确山县竹沟镇竹沟村。1985年前后,作为老区的竹沟,几乎没有任何谋生手段,家家户户都在温饱线上挣扎。1984年春天,16岁的王金堂痛下决心,用一袋麦子换来一张车票,再揣上亲戚帮衬的粮票,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绿皮车,丢掉锄头当起了“北漂”。
“刷盘子、搬砖、卖菜,啥都干。”王金堂说。后来经老乡介绍,他进入北京一家提琴厂当学徒。靠着一股子韧劲和拼劲,5年后,手艺日渐成熟的王金堂开起提琴制造作坊。亲戚传亲戚,老乡带老乡,一批批确山农民来到北京跟着他学习制琴。
心系家乡 返乡创业
2015年,确山县提出“欢迎闯天下的确山人回老家”,规划建设提琴产业园,对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帮扶,标准化厂房、车间、配套用房免费使用3年,开启相关手续办理的绿色通道。县政府积极与在京确山籍老乡创办的提琴厂洽谈返乡创业,王金堂被政府的诚意打动,也为了给家乡父老做些事情,顶着各方压力,第一个把厂子搬回家乡。
随后,60多位制琴师先后回乡创业,一些提琴生产企业也陆续将生产线搬回确山。
带动群众 共同致富
3年后,王金堂把自家的金鸣琴厂迁到老家竹沟镇竹沟村小王庄。“从手工制琴历史来看,作坊里应该更能出精品。”王金堂坚信自己的选择。
2018年底,在镇、村支持下,他建起四层楼房。一层是车间、厨房,二层用于展示,三层存储成品,四层招待客商。楼外一间库房专门存放木料。小王庄一共32户人家,制琴作坊有10家,多多少少都跟王金堂有关联。
走进王金堂二哥王金成的家,配房里4名村民正专心做工。王金成专注制作琴头,年收入三四十万元。
隔几座院,是村民周留水的家。几把半成品提琴摆在桌案,周留水正在随形镶线。他10多年前学过制琴,后来转了行,前两年见村里的制琴师赚了钱就重拾手艺,既方便照顾家,一年又多赚七八万元。
如今,小王庄已被打造成提琴专业村,带动周边群众从事提琴行业。亲戚传、朋友带,制琴业在确山农村悄然落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西王楼村村民樊国喜早年在家种地,2002年经老乡介绍到王金堂在北京的作坊学制琴。选料、做板、合琴、油漆,他学到全套手艺。王金堂返乡,樊国喜也跟着回了家。
2019年,村里的制琴作坊越来越红火,樊国喜决定试一把。他辞别王金堂,拿出20多万元积蓄购买木料,在家里办起琴坊。工人不多,就他们夫妻和弟弟、弟媳,男人做板、修音孔、装配,女人油漆、随形镶线、细磨,可加工全套整琴。2020年,4人生产400把小提琴、100多把大提琴,纯收入20多万元。
对提琴产业带来的消费活力,竹沟镇党委书记张宏艺感触颇深。镇区8000多人,其中从镇外来买房、租房的有2000多人,大部分从事制琴配套产业。
制琴业的货物吞吐量大,物流点设了6个,来往洽谈生意的客商多,餐馆开了50多家。确山县眼下正在筹划竹沟镇提琴文化产业园项目,目标是打造提琴特色小镇,厚植产业优势。
提琴文化产业园就坐落在小王庄组附近,从设计方案看,所有建筑依形就势,俯瞰像一把大提琴。文旅区展示提琴文化,兼备文娱表演;工坊区以中式四合院为主体,是提琴制作大师的工作室;配套区依托周边村落发展乡村旅游。
看到这个规划,王金堂欣喜不已:“当年我们外出闯荡谋出路,现在身边就有广阔的创业天地,我觉得自己能再干30年!”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熟悉乡村、热爱乡村、愿意在乡村实现梦想的返乡创业能人,日渐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确山县委书记路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