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心河的作品。 文/图 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实习生 邓琮
家住汝南县罗店镇王桥农民画代表性传人乔心河,每天见得最多的就是千里平畴。这片位于亚洲面积最大人工水库宿鸭湖西侧的村落,是他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而到了他这一代,阴差阳错接触上农民画,从而一发而不可收。如今,作为王桥农民画的代表人物,乔心河农闲之余依旧手不释卷,描红、画画,一丝不苟,勾勒着心中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所思所想,同时也将不舍昼夜的宿鸭湖的千里碧波倾心于纸上,用一首船、一张网、一只只活蹦乱跳的鱼儿为自己的生活注脚。鸡鸭鹅牛羊猪,这些千百年来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畜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他的数幅农民画作品曾走进中国美术馆,成为外界了解王桥农民画的窗口。
“师傅们当初就是这样教我们的,我们依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
继承了下来。至于怎么画,画什么全凭自己的农村生活经验。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乔心河表示,一位 位老师的帮助是他们成长路上的良师 益友。
300年历史 一代代传承 王桥农民画起源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农民画植根于悠久的民间艺术沃土,倾注着劳动人民纯真质朴的情感,其创作题材源于乡间,形式新颖大胆,洋溢着奔放的激情,表现了民风、民俗、民情,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古诗词里的农村就是一幅画,而如何将诗词里的意境表现出来,是农民画家们孜孜以求的终极所在。
王桥农民画代表性传人解振乾的曾祖解由仁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解由仁读过私塾,善作画,创作出一大批表现民俗的绘画作品。
20世纪70年代,时任王桥公社党委书记的冀世清热衷民间文艺,自己又会吹拉弹唱,在他的发掘下,农民画成为当地群众追求新生活的一种艺术手段,同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如何让更多的人加入农民画创作的大军中来?冀世清突发奇想,1971年1月,准备依靠组织,举办第一期王桥农民画培训班。培训班由时任汝南县文化局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徐云老师主持,并特聘在当地有较大影响的解振乾、薛明亮等农民画家任教。
第一期培训班共招收6名初高中文化的学员,其中就有后来在王 桥农民画发展过程 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袁华、乔心河等人。
1974年,为进一步扩大队伍、繁荣创作,在原有的基础上,王桥公社
大胆尝试,办起了河南农民美术学校,徐云任校长,袁宝华等中坚分子也留校任教。培训班共开展了8期,培训农民学员1200余人,使得这一流传几百年的民间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
一群人的“长征”无数人的追随 1949年出生、2009年去世,在王桥农民画重要的推动者袁宝华近一个甲子的生命中,从来没有离开过艺术,离开过生他养他的故乡。
十几年前,记者采访袁宝华时,他深情地回忆起那段在自己生命中非同寻常的日子。他说,当时的创作和学习条件都非常艰苦,举办第一期培训班时,天正下着大雪,连个授课地点都没有,更没有专门的创作室,于是,大家就在学校临时借了一间破烂不堪的教室。
就在这样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这批优秀的农民画家却焕发出了极大的创作热情。他们趴在简陋的木床上、伏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展开薄薄的画纸,执起小小的画笔,夜以继日地描呀、绘呀,描出了心中的万丈豪情。
艺术没有亏待这位执着的追求者。1975年,袁宝华创作的农民画《台田盛开大寨花》被人民出版社选中,并在全国出版发行,他终于由一个书画艺术的门外汉挤进了书画艺术的殿堂。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戏水的野鸭、天真活泼的乡村少女、满脸沧桑的老人……宿鸭湖畔,到处是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王桥的剪纸、泥塑、彩绘、壁画、庙画等民间艺术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袁宝华扎根于生活的源泉,不断探索艺术真谛,创作了数以百计的讴歌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作品。他先后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作品20余件,作品《丰收乐》《芦荡牧歌》《聚宝盆》等在日本日中文化交流中心展出、发表并被收藏。在1995年“中国农村优秀书画作品展”中,他的作品一幅获一等奖,两幅获二等奖,三幅获三等奖,另有八幅被组委会收藏。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河南人民出版社曾先后出版发行了两本画集,其中有一本名为《王桥农民画选》,就是专门为王桥农民画及王桥农民画家出版的;另一本名为《河南农民画选》,其中大部分作品出自汝南王桥农民之手。王桥农民的画作还频频参加国内外画展,并行销国外。尤其是在历届全国农民画展上,王桥农民画家不仅群体露面,而且每次都有作品获奖。王桥农民画不仅成绩斐然,其创作群体也很庞大,拥有国家级美术协会会员、省级、市级会员上百人,创作出优秀作品几千幅。
1993年,经河南省文化厅批准,汝南县创办了全国首家农民画院——河南王桥农民画院。1996年,汝南县罗店镇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
谁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非常遗憾的是,徐云、解振乾两位在王桥农民画起过重要推动作用的老师都去世了。”乔心河告诉记者,虽为农民,但在老师们的影响下喜爱上了绘画,更是把自己对农村的所见所闻画到纸上,那种欢欣鼓舞至今难以忘怀。
“我们绘画零基础,老师教啥我们学啥,后来随着绘画技术进步,慢慢自己也摸索着画自己想画的作品。”乔心河表示,论绘画技巧他们比不上从小受过专业训练的美术生,可是他们熟悉农村农民。
“农民画的内容虽然一直有进步,可是内核依旧是绘画,如何将日新月异的新农村表现出来,是当代农民画家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突破自己,突破条条框框才是最应该思考的艺术难题。”乔心河表示,多年来他形成一个习惯,每年都会带着自己的作品到郑州徐云老师家求教,“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是师。我从老画家那里学到的东西一生受用不尽。”
据乔心河回忆,王桥农民画的代表性传人解振乾从小就用墨水画门画。1956年初中毕业后,他被推荐到汝南师范学校中级绘画速成班学习,每到周末他都到小南海写生,画悟颖塔、关爷阁、凌霄花等。
1971年1月,王桥人民公社开办了第一期农民画培训班,乔心河和薛明亮是第一任教师。1972年,王桥人民公社开办了农民美术学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徐云亲自辅导学员。书法家陈天然长期对农民画进行指导。画家倪宝成、邓邦振、吴祥安和雕塑家卢波等也多次指导农民进行农民画创作。
这期间,解振乾的收获硕果累累:1972年,他在徐云老师的指导和陈天然、倪保成老师的辅助下,开始了美术创作。他先后创作了《窑业兴旺》《马达催春》《湖畔风光》《小蝌蚪找妈妈》《甜蜜的夜》《觅食》《荷塘蛙鸣》等20多幅作品。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生平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就像唐寅《画鸡》中所说,只有对农村生活无比熟悉,经过一遍遍的临摹创新才能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乡村生活画面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我依然记得1983年全国农民画展上,一下展出我的两幅作品,一幅是《春雏》,另一幅是《宿鸭湖上打鱼船》。”乔心河表示,证书上盖着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大红印章。
王桥农民画是汝南县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农村一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资料,对研究民俗民风、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具有重大意义,它以质朴纯真、立意新颖和极强的表现力通过农民所绘画出来的作品,充分反映了一个时期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