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20日
讲好黄河故事 唱出时代强音
——写在第十届黄河戏剧节开幕之际
    越调《千古状元王十朋》剧照。

    豫剧《黄河滩上的女人》剧照。

  (上接A5版)
  戏剧名家辈出 传承艺术经典
  驻马店是一个有“戏”的地方。驻马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孕育出盘古文化、嫘祖文化、梁祝文化、重阳文化等辉煌灿烂文化,哺育出韩非、李斯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中国传奇之都”之称。
  驻马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丰厚的文化资源催生了一大批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戏剧作品。春秋时期的“蔡讴”,被称为戏曲音乐的源头,两汉时期传入宫廷;西汉时期汝南人桓宽整理的专著《盐铁论》,首开中国剧作范式之先河;晋代新蔡人干宝创作的《搜神记》,为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历史上曾有20多个剧种扎根、成长于此,更有很多戏曲剧目取材于驻马店的故事;诞生于此的汝南罗卷戏被称为河南豫剧源头,也是河南地方戏发展的里程碑。
  驻马店,戏剧名家辈出。被誉为“现代豫剧之父”的樊粹庭是豫剧产生300年来首屈一指的人物,在樊粹庭的故乡举办黄河戏剧节具有特殊的意义。“一个樊粹庭,半部豫剧现代史”:樊粹庭是一个精神的巨人,主要体现在他对艺术的热爱、对理想的执著、对人民的奉献;樊粹庭是一座艺术的丰碑,樊粹庭一生编创了60多个剧目,这些剧目被称为“樊戏”,改写了豫剧无原创剧本的历史,成为豫剧发展史上难以超越的高峰;樊粹庭是一部文化的宝典,他留下了一大批经典剧目和文字作品,形成了一个集编、导、演、评为一体的理论体系,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的艺术营养。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上的一招一式,凝聚着台下无数的汗水和辛劳。犹记得第九届黄河戏剧节闭幕式上,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梅花奖获得者、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驻马店籍汪荃珍表演了豫剧《香魂女》选段“送环环自由身另选佳婿”;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驻马店籍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徐俊霞表演了豫剧《春秋配》选段“捡柴”;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驻马店籍吴素真表演了豫剧《梵王宫》;著名曲胡演奏家、国家一级琴师驻马店籍的张付中携弟子表演了曲胡《大起板》。
  驻马店市戏剧事业蒸蒸日上:现代豫剧《樊粹庭》入选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豫剧《皇家驿站》《嫂娘·大娘·亲娘》《追梦》《杏花寨》分别荣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河南省文华大奖、黄河戏剧节金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省级大奖,大型古装豫剧《忠诚卫士》《陈蕃》《皇家驿站》《德孝情》等剧目先后赴京演出。全市有剧团346个,从事戏曲表演的专业艺术人才8800多人,年演唱近20万场次。同时,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文艺惠民活动,传承戏曲文化,营造了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
  “真正好作品只要你走进剧场就会喜欢上他,戏曲从业者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用故事打动人,塑造出血肉丰满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通过思想的精深、艺术的精湛、制作的精良,才能创作出真正的精品力作。要坚守中华文化的审美规范,坚守中国戏曲的美学精神,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著名剧作家陈涌泉在第九届黄河戏剧节“名家零距离”活动中的这番话,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的关心支持下,我市坚持把文化事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弘扬天中红色文化,大力挖掘天中历史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戏曲文化,加快推动天中文化繁荣发展。戏剧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戏剧。黄河戏剧节永久落户驻马店,这既是我市的莫大荣幸,也是驻马店戏剧事业发展的新契机。作为东道主,我们将全力以赴高质量承办好黄河戏剧节,继续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把黄河戏剧节办出特色、办出成效、走向全国。
  作为东道主,我市将担当使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借着第十届黄河戏剧节这一东风,把这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戏曲盛会办好、办强,办成驻马店市的一张亮丽名片,确保出彩、出新。依托“河南省戏曲之乡”的良好基础,优化戏曲资源,整合戏剧院团,培养戏曲人才,打造戏曲精品,积极申创“中国戏曲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