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聪聪,驻马店市第三十八小学教师,中小学二级,驻马店市优秀教师、文明教师、教学标兵,获省级微课二等奖、开发区优质课一等奖,所带班级被评为文明班级。在教学中,她特别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用心引领学生成长,用爱温暖学生心灵。
循序渐进 全面提升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世界文化中,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至今仍充满蓬勃的生机。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至关重要。
而现在,短视频的风靡和碎片化的时代,很多孩子的梦想已经从科学家变成了主播,丢失了我们中华儿女的文化和信仰。为了引导学生一步步找回丢失的传统文化,我把小学阶段分为三个阶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教学措施。
知传统
一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小学,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节日并不熟知。在课堂上需要有效利用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重视诵读,品味传统文化。一二年级小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会不太集中,找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动画小视频,一边播放一边讲解。不仅会使小学生提高注意力,还能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指导小学生如何朗读;其次,诵读有关中华文化的故事,引导学生体验中华文化之美;最后,让小学生分组来讲述这些小故事,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从而使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个清楚的认知。
树三观
三四年级正是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好时期。可以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三观。精选中华诗词进行阅读,学会积累,汲取传统文化。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浩瀚如海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挑选一些经典诗词,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鼓励学生多参加活动,让学生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使传统文化得以升华,这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爱文化
到了五六年级,学生也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经过了四年传统文化的铺垫,学生们的思想也需要得到升华,从认识传统文化到爱上传统文化。为了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组织他们参与实践活动,感受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分支,也有其独特的魅力,而语文教学不仅在课内,也在课外。如在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包粽子、制作纸质小龙舟、采摘艾叶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端午习俗,还锻炼了他们的体能,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从而爱上中华传统文化。
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养成积极的人生观念,全面提升人文素养。我也从知传统到树三观、再到爱文化这三个阶段进行了认真的教学,让学生们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也找到了丢失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师要做到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一直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