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合泉老人 文/图 全媒体记者 康国富
近日,在第十届黄河戏剧节现场,一位鲐背之年的老人应邀登上舞台进行点评并与戏剧主创人员合影留念。台上,主持人特意向观众介绍了这位面庞清癯、精力充沛的92岁老人——徐合泉。他说徐合泉是当年被“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大师招收进“狮吼”儿童豫剧团的“难童”,现在仍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做出了骄人成绩,并称他是“狮吼”的活化石,演艺界的常青树。
近日,记者怀着崇拜、敬重之情,到驻马店演艺中心家属院,拜访了这位退而不休的老艺术家。
享用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走进窗明几净、充满艺术氛围的徐合泉老人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樊粹庭文集》,6卷精装版被老人整齐地摆放在屋内最显眼的地方。还有一张他坐在前排,和叫响省内外乃至全国的豫剧表演艺术家的黑白合影照,被放大装裱后置于床头柜上。一阵寒暄、交谈后,老人指着照片向记者介绍道:“王敬先、关灵凤、花含蕊、王运生、曲玉林……这是1956年河南省第一届戏曲调演,我们这些当年被樊先生招收的‘难童’在一起的参赛留念。”看得出来,《樊粹庭文集》、“难童”们的参赛合影是这位92岁老人的情感寄托,是留驻在他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徐合泉老人鹤发童颜,精力充沛,退休后仍活跃在他钟爱的艺术天地里——1996 年,为新疆农九师剧团组织新创并导演的大型现代戏《边境山旮旯》,参加全国梆子戏会演,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优秀创作奖;2015年,为驻马店市演艺中心导演的《李斯做官》参加河南省戏剧调演,获优秀导演奖;2016年,为许昌改编移植并导演的古装戏《巾帼良臣》,参加省黄河杯戏曲比赛,获提名奖。
说到这些成绩,徐合泉淡然一笑。回忆往事,令他感慨最多的是他心中的偶像——樊粹庭。抗战中,为表达对日寇侵犯我国土的愤怒和抗战到底的决心,樊粹庭改“豫声”剧团为“狮吼”剧团,坚持义演,为抗战前线的士兵捐款捐物;编写爱国剧目,弘扬爱国精神。“狮吼”因樊粹庭而叫响全国;樊粹庭因“狮吼”而闻名遐迩。
徐合泉当年是流落在西安的难童,在倭寇侵华、民不聊生的年代,有幸被当代研究者称为“现代豫剧之父”“豫剧改革先驱”“中国的莎士比亚”的遂平县人樊粹庭所收留、教育、培养,真是缘也、福也、幸也。樊粹庭对徐合泉的艺术熏陶、人格培养,用徐合泉老人的话说就是“自己效法享用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在“狮吼”剧团的学艺之路
徐合泉老人出生在贫困的农家。儿时的他,是一个戏迷,曾因撵台看戏挨过大人的打,睡过麦草垛。打也好,罚也罢,就是抹不灭他看戏的兴趣。1942年,河南闹“水旱蝗汤”灾,就在那“三里五里断炊烟,十家九户把门关;草根挖得干干净,树叶摘了当饭餐”的苦日子里,徐合泉跟随父母逃荒要饭到西安,投靠到一贫如洗的姥爷家。为了生计,在“狮吼”剧团打大锣的姨夫,把他介绍给樊粹庭主任(那时候剧团领导不叫团长叫主任)。樊粹庭一眼看中了小合泉的长相和身段,收留他进了剧团。徐合泉开始了他在“狮吼”的学艺之路。
有了吃饱饭的地方,有了一帮和他年龄差不多大的“难童”在一块练功,徐合泉高兴极了。不怕累、不怕苦、不怕疼,每天4次的腰腿基本功训练,他表现得最坚强。他说:“就是咬着牙也要闯过累关、苦关、疼关。”由于他勤奋努力,基、武、身、把、唱、念、做、打,招招都学得有模有样,深得从北京“富连成”科班请来的名师看重,樊粹庭对他更是钟爱有加,叫他当了孩子“头”,负责孩子们的衣食起居。因为孩子们年龄尚小,每天早晨5时起床练功,中午、下午、夜晚除了吃饭演出跑龙套,还要继续练,都困得要命,不想起床。他想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把线绳绾个活结悄悄套在酣睡的小伙伴脚脖上,到时间又拽又拉,不醒也得醒。虽然这办法樊粹庭发现后制止了,可小合泉的责任心、遇事爱动脑筋的天性、爱吃苦的精神,给樊粹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5年科班的生活里,樊粹庭除对孩子们进行学戏先学做人、艺品艺德的教育外,还要求每名学生都要学习文化,并根据小合泉的特质,排戏时都让他坐在身边当场学。串书场、听曲艺,有观摩演出,樊粹庭必带小合泉前往学习。这是樊粹庭专门为他加的“小灶”,为其日后的导演生涯铺下了厚厚的底子。
回忆起那段日子里特殊的待遇,徐合泉老人感慨地说:“我得感谢樊先生一辈子,是他成就了我这个苦孩子。”
徐合泉说:“樊主任每次在台下排戏,都叫我坐在第一排,叮嘱我认真看。戏排完了,还问我有啥心得,让我谈谈自己的想法。”徐合泉说,受到恩师的厚爱,他更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名堂,不能给“狮吼”丢人。
学艺有成回河南
5年出科后,由于名师的指导提携,加之天赋及勤奋,徐合泉很快就在演艺圈里站住了脚。但旧社会艺人是“戏子”,属“下九流”。出身草根的徐合泉,再有能耐,也还是陷入了身份卑贱的桎梏。
新社会,新生活,新景象。1952年,年轻的徐合泉返回河南,进入许昌豫剧团工作。从1942年离乡背井逃西安,到1952年学艺有成回河南,整整10年。回到河南后,作为剧团武功教练兼导演的徐合泉,以百倍的热情投入新生活。为了戏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他和誉满中原的戏曲精英刘秉堃精诚合作,为许昌豫剧团培养了一茬又一茬能文能武的优秀演员。
据知情人的初略统计,徐合泉培养的学生有100多名,他们分布在国内各地艺术团体,大都是”台柱子“(国家二级演员、参赛获奖者),如许昌豫剧团的师惠萍、李凤玲、李馈等。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课的李帅民,至今仍和徐合泉保持着联系,每逢春节回国都要看望他。
作为导演,徐合泉继承传统,善于创新,排练了一出出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传统戏、现代戏,如《追鱼》《枫树湾》《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文革”期间,许昌豫剧团一直是地市级文艺团体的一面旗帜。一些县市的专业剧团经常到许昌学戏、看排练,且大都是冲着徐合泉而来。因为梨园行里都明白,从“狮吼”剧团里摔打出来的艺术家,有真本事,艺品、人品靠得住。
救活剧团成佳话
梨园界“狮吼”的品牌效应不仅享誉中原,也辐射到了边陲新疆建设兵团。徐合泉老人以敢于拼搏、善于创新、精益求精的“狮吼”精神,为豫剧在新疆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
“文革”时期,新疆戏曲团体很乱,农九师剧团被砍,演员流失情况非常严重。“文革”结束,豫剧团急需招兵买马,提高演艺质量,以适应新时期戏曲艺术春天的到来。1980年,农九师剧团的领导到河南招收演员,徐合泉的儿子徐一鸣、女儿徐玉佩以基功、身段、表演俱佳,被选中赴疆。徐合泉很犯难,不想让儿女都走,但经不住团方的死磨硬缠,且团方答应让他的儿女定期回来探亲,他才放心。这实际上是团方虚晃一枪,他们真正的目的不言而喻:引进儿女,“绑定”老人。来人明白,强将手下无弱兵,“狮吼”老人才是宝!果不出所料,儿女探亲一拖再拖,老人只好赴兵团看望。
徐合泉说:“好进难出,有来无回啊!排戏、宴请、团领导慰问、师政治部领导接见,根本让你不好意思说回去的话。”一出《包公误》排练演出,团领导亮出底牌,师政治部任命他为剧团总导演,解决干部身份,一切入编手续由组织负责。
徐合泉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他发挥继承传统的优势及善于捕捉现代元素的悟性,接连几个新戏排练演出,既培养锻炼了演员,又丰富了剧团演出节目。当今享誉军垦梨园的国家一级演员任红桥,前任新疆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徐爱华,都是老人当年的学生。通过指导她们排练《双灵牌》《香壶案》《大祭桩》《三上轿》等戏,高起点、严要求,使她们的艺术造诣有了质的飞跃。这些戏从农九师一直汇报演出到兵团驻地乌鲁木齐,电台播出,媒体好评如潮,受到兵团领导的高度赞扬。特别是1996年,徐合泉组织创作并导演的大型现代戏《边境山旮旯》,参加全国梆子戏会演,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优秀创作奖,名声大振,农九师剧团也由业余性质恢复专业全民编制。至今,“狮吼”老人徐合泉救活一个剧团的佳话,还在新疆许多文艺团体中流传。
今年3月24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来驻马店参加黄河戏剧节展演,剧团的领导和主创人员特意前来拜访徐合泉。见到剧团的新生代,徐合泉非常高兴。
“这一届黄河戏剧节的节目我几乎都看了,节目质量都很高,演员基本功也很扎实。”徐合泉说,但是他也很清楚,现在戏剧团排戏、演出的费用很高,这也限制了戏剧的发展,“现在很多剧团排一出戏,要花钱请人写剧本、花钱请导演、花钱请主要演员……我们那时候,编剧、导演、演员都是自己团里培养的。说排什么戏,一声令下,很快就能拉出去演出。”
采访最后,徐合泉表示,希望河南豫剧发展得越来越好,也希望各个剧团着重培养自己的主创队伍,这有利于豫剧更好、更长远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