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嫘祖》,是使命,也是责任。”——胡松涛
“这是一部经典,是值得子孙后代传阅颂读的书。这是我最希望我的女儿与侄儿们好好读一读的书。用老舍的话说就是: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王久辛
文/图 全媒体记者 许静
4月22日,著名作家、学者王久辛、胡松涛、屈金星等抵达西平,参加4月25日(农历三月初六)举办的癸卯年拜嫘祖大典。胡松涛祖籍西平,此次回到家乡参加拜祖大典,他还为家乡带来一份厚礼-——长篇小说《嫘祖》。
4月23日,记者慕名对他进行了专访。
一
胡松涛说:“我出生在驻马店西平县师灵镇,从小对嫘祖故事耳熟能详。疫情期间,我怀着对嫘祖的敬仰,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献给生我养我的故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献给波澜壮阔的时代。”
谈起嫘祖,胡松涛有说不完的话——
天佑东土,出了嫘祖。土地上生长的桑蚕也不知活了多少年,有一天遇上了嫘祖,无用的桑蚕立即焕发了新的生命。嫘祖是星河灿烂的历史星空中第一个养蚕抽丝的人,被誉为“蚕神”。她抽出一根蚕丝,抽出丝绸历史的线头,创造出中华文明的新物质、新形态,形塑了文化的版图。嫘祖是黄帝的夫人,参与了黄帝的事业,跟黄帝巡游天下,被后世称为保佑旅途平安的“路神”。嫘祖开启了男耕女织的时代,参与了古代中国最初的文化建构,被世世代代膜拜。皇家的先蚕坛以及遍布各地的蚕神庙,就反映了后代对嫘祖的文化认同。嫘祖缫丝,后人锦衣。可是,几千年来,写黄帝的诗文那么多,几乎没有人专门写嫘祖。这很奇怪。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嫘祖有大德而不语。这位老祖宗低调,躲在黄帝的身影里,这是一种母性的低眉与安详。还有一种可能是,老祖宗在等适合写她的人写自己。她老人家选来选去,最终让我来写她。嫘祖为让我写,做了许多工作,给我创造写的条件——让我出生在她出生和长大的那片土地上,让我呼吸她呼吸过的空气,让我吃她吃过的五谷杂粮,让我从小就记住她曾经用过的方言土语,让我熟悉她和黄帝留下的生活习俗,让我明白土地与文化的关系……我家的土屋好像嫘祖也住过,我的血脉中有嫘祖。这还不行。冥冥之中,嫘祖说,你还得走出去,像黄帝巡游四方一样,长知识、长见识、长智慧。我幸运地在嫘祖的故乡生活20年后,又走遍黄帝巡游过的地方。我说写《嫘祖》是嫘祖赋予我的使命,或许是我的臆想。但作为嫘祖的“娘家人”及后来人,我有一种写嫘祖的使命感责任感。
二
谈起嫘祖,胡松涛言语中充满了敬仰。他说,嫘祖是黄帝元妃,中国第一夫人。她是“蚕神”,是地球上第一位养蚕抽丝的女子。她是“路神”,是保佑旅途平安的吉祥神。
说起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嫘祖》,胡松涛说,这本书主要记述嫘祖一生的传奇故事,自己尝试着将嫘祖的形象第一次完整清晰地呈现。
《嫘祖》是一部长篇小说,描绘了中华文明曦光微露时祖先的生活,是一部泛着神性光芒的祖先文明肇造记。
胡松涛说:“我们的日常是从黄帝嫘祖那儿走过来的。如果要找一棵代表中国的树,我选桑树;如果要找一种代表中国的虫子,我选蚕虫。
“蚕吃青青桑叶,吐出白白蚕丝。一个叫嫘的西陵女子头一个发现了这个奇妙的情景。她养蚕抽丝,开启了新时代,我称之为‘嫘时代’。人与桑蚕一起成长,桑蚕改变了人的某些特征。
“那洁白绵长的蚕丝,在‘蚕神’嫘祖手中一诞生,美丽与华贵就与中国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因为蚕丝,因为丝绸,人类高贵起来、柔软起来、交流起来、战斗起来、和谐起来。因为丝绸,人们拥有梦想和远方。
时间吞噬一切。嫘祖的事迹若隐若现,已成云烟。文献上对嫘祖的简略记载,与她的伟大贡献极不匹配。但我相信,真相在被死亡跟时间带走的同时,也随着新生命的诞生而延续。那些遗失的嫘祖消息,时刻通过最细微的毛细血管流传在天地之间,并在时空的褶皱里遗存。
“黄帝开创中国、文明中国、改变中国的宏大历史中,携带着元妃嫘祖的气息。黄帝开天辟地、惊天动地的伟大事迹中,保留着嫘祖的指纹。黄帝和嫘祖共同选择的生活,是对文明走向的最初判断和选择。命名世界,建立秩序,中华民族开始走出暗黑时代。我们今天的日常,是从黄帝嫘祖那里开始的。”
三
关于嫘祖的故里,存在十余种说法:河南的西平、开封、荥阳;湖北的宜昌、远安、黄冈、浠水;四川的盐亭、茂县、乐山;山西的夏县、山东的费县和浙江的杭州等。如此多的地方都以是嫘祖故里为荣光,可见嫘祖的影响深入人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嫘祖的孩子。
《水经注》记载:“西陵平夷,故曰西平。”胡松涛说:“我生在嫘祖生活过的土地上,我在西陵的风土人情中生活近20年。我小时候就听妈妈讲嫘母的故事,我好奇地看着妈妈养蚕抽丝织布,我枕着妈妈给我做的蚕砂枕头进入梦乡……
“我年过半百之后,忽然觉得应该写写嫘祖,才无愧于是嫘祖的子孙。我在桑蚕大地上寻找嫘祖。遥远的嫘祖,像亲娘一样牵起了我的小手。万物有灵。一个鸿蒙世界存在于桑蚕之中。今天的每一棵桑树、每一只蚕都携带着从创世以来的全部信息。”
胡松涛深情地追溯着:“桑蚕生长,文字生长。从嫘祖和桑蚕开始,我与古老汉字进行对话。我往记忆的深处走,一点一滴地收拾、修补并且恢复那些被遗忘的记忆碎片、灵魂碎片。嫘祖时代的声音、气息、风俗跟景物扑面而来。
“从最开始的地方最简单的地方写,写出世界最初的样子、事情最初的样子、祖先最初的样子。写出原始的样子,传达祖辈的价值观。
“我看见,嫘祖和她的丈夫黄帝身上洋溢着高贵的单纯,简单的丰富,静穆的伟大,与生俱来的忧伤……
“伟大的黄帝、伟大的嫘祖、伟大的仓颉、伟大的祖先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
“我庆幸自己对嫘祖的书写,使我聆听和接触到伟大。”
胡松涛告诉记者:“写出《嫘祖典》一稿后,我拿着粗糙的稿子请学者、编辑家、鲁奖得主穆涛老师批评。穆老师一字一句看后,写了3页笔记,对小说的结构提出意见,引导我关注黄帝嫘祖建构的文明秩序。小说家、鲁奖获得者弋舟放下正在创作的长篇,与我讨论。他说:我们的日常是从黄帝嫘祖那里过来的,连黄帝跟嫘祖的争吵,也不仅仅是夫妻间的矛盾,而是对文明走向的选择跟判断。他怕我修改时有畏难情绪,还含蓄地说:一部作品,最幸福的阶段是修改阶段。”
胡松涛说:“最后的修改是在老家西平进行的。改完最后一个字,我抬起头,仿佛看见嫘祖慈祥的笑。”
写《嫘祖典》时胡松涛感叹:“春蚕制茧亦可怜”“春蚕制茧最堪哀”皆是“不通”。不会作茧的蚕,是没有完成自己的蚕。蚕的生命过程就是吐丝,就是作茧自缚,就是化蛹为蛾。无喜无悲,自自然然。只有作茧自缚,才能完成自己;只有化蛹为蛾,才能升华自己。这是我们应该从蚕身上学到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