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28日
含泪喜唱《对花枪》
  文/余永亮
  小时候,广播电台的戏曲节目中经常播放豫剧大师马金凤的拿手好戏《对花枪》。母亲一边做活儿,一边沉醉戏中,时而微笑,时而叹息。“老身家住南阳地,离城十里姜家集……”马先生嗓音清亮细腻、板眼精准。那超长的“表家”一段唱,声声悠扬、句句清脆,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把姜桂芝和罗艺从相识相知的甜蜜到离别后的思念表述得明明白白。当时听着只觉酣畅淋漓,成年后再次细细品味,才发觉行云流水的唱腔背后,是40年苦苦等候夫君归来的一片痴情。马先生用她那辨识度极高的脆生生的小嗓,为观众传达着积极乐观的情绪,把坚贞不渝、热爱生活的姜桂芝呈现在了戏台上。
  十余年前,我有幸在省城欣赏崔派专场。聊及《对花枪》时,有位朋友把珍藏的崔兰田大师的原声录音发到了我的邮箱里。戴上耳麦,那如泣如诉的唱腔瞬间就把我带到戏中。“为你父我问遍了千村百姓,为你父我数遍了天上的寒星……”崔先生的“训罗成”一折,其实并没有太多“训”的痕迹,她用“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愫,把姜桂枝心中的无奈、艰辛和委屈等诸多况味一并说给不知天高地厚的罗成。而我听着听着,渐渐泪眼蒙眬。少年时喜欢马派的朗朗上口,而中年将至,又觉得崔先生塑造的孤寂又隐忍的姜桂芝更贴近我心目中的人物形象。婉转低回的声腔、凄清忧伤的韵味,还有那句句泪、声声叹,都为后面“相认”做了极好的铺垫,于是顺理成章有了“含泪喜唱”的精彩结局。
  2023年春天,黄河戏剧节的演出在驻马店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暂居外地的我只能通过直播观看常派的《对花枪》。虽然担当主演的是豫剧院青年团的新人,但从行腔、归韵和念白中,还是能听出豪放又质朴的常派味道。“我若是不饶老罗艺,众英雄的脸面搁在哪里?罢罢罢,众位英雄快请起……”这折“相认”,最能体现常派的洒脱大气。姜桂芝从“气愤”到“埋怨”,再到“不舍得责打”,最终用“毋以新怨忘旧恩”的胸襟接纳了白发苍苍的老罗艺。演到情深处,女主角笑中含泪、怨中藏爱、嗔中带喜。听朋友说,演出当晚座无虚席,掌声喝彩声不断。我想,这不仅是驻马店观众热情捧场的写照,更多的是对年轻演员传承经典剧目的支持与肯定吧!
  在这个百花齐放的春天,梨园弟子传薪火,含泪喜唱《对花枪》。回响在天中大地的锣鼓和梆子声分明在告诉我们——优秀传统剧目非但不会销声匿迹于网络信息时代,反而因年轻人的传承与发展焕发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