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月英直播卖麦草画。 作为冬小麦的主产区,驻马店小麦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产生的秸秆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一根小小的麦秆,如何通过能工巧匠的智慧双手,摇身变成炙手可热的精美工艺品,是摆在河南省非遗传人袁月英面前的一道难题。
根植于厚重天中的悠久文化,“中国传奇之都”驻马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盘古文化、嫘祖文化、梁祝文化、重阳文化等辉煌灿烂文化,哺育出韩非、李斯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如何让其貌不扬的小小麦秆立体呈现厚重天中的历史风貌,进而变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麦草画作?
这对于长期从事麦草画制作的袁月英来说,一直在苦苦求索的路上。
“飞”进联合国的《和平鸽》
“太幸福了!没想到中残联主席张海迪把我们做的麦草画作品《和平鸽》亲自交到第73届联大主席埃斯皮诺萨手中。小小麦草画作为和平使者传递着来自东方的美学思想,这件事对我来说触动太大了。”昨日,位于汝南县城工业园区的袁月英麦草画公司内,非遗传人袁月英正精心构思着一幅麦草画作品,而无意间通过网络搜索到的这张温馨照片,依然让她开心了一整天。
2020年1月16日至17日,张海迪冒着严寒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此行她来到驻马店市调研残疾人托养、康复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工作,同时走访慰问困难残疾人家庭。“我当时特意带着麦草画作品《和平鸽》,就是想把我们公司残疾员工的作品转交给海迪大姐看一看,看看我们的残疾人多能干!”袁月英当天见到了张海迪,并送上了这只精美绝伦的“和平鸽”。
“我记得海迪大姐第一眼看到这只‘和平鸽’,得知是身残志坚的工人制作的,目光久久不愿离去。”袁月英就在张海迪旁边介绍这件作品的工艺与寓意。后来中残联订购了一批麦草画作品《和平鸽》。
“没曾想,我们的作品‘飞’进了联合国。”袁月英表示,要不是这次从网络上看到这幅照片,她还真想不到他们的麦草画成了文化使者。
其实,这样的“意外”对袁月英来说数不胜数。为第三届中国农民电影节定制麦草画作品《大鱼治水》并接受央视主持人杨帆的采访,揭秘麦草画工艺;西湖大学成立,袁月英制作的麦草工艺屏风顺利在西湖大学“安家”。
“我从不过多考虑做一件作品能赚多少钱,赚钱的事交给市场,我一门心思就是做好麦草画,让传统麦草画出彩出新。”袁月英从小擅长画画、书法。常年在外面闯荡,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功夫,是当之无愧的河南麦草画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练”出来的手眼心法
古风新韵总相宜,一笔一刀皆传情。麦草画以麦秸秆为原料,和剪纸、布贴一样,属于剪贴艺术。以烙铁为画笔,将秸秆熨烫着色,需经过熏、绘、刻、烫、贴等二十多道复杂工艺,一点一点粘贴完成,麦草画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只能是一种“慢工”的手艺活。
点“麦”为金,以案为家。对于袁月英来说,如何将一根普通的麦草幻化作栩栩如生的图画,不仅考验着制作者的脑力、笔力、体力,更考验着创作者的绘画功底与审美情趣。如今在袁月英的巧手下,麦草画已成为可与汴绣、苏绣媲美的工艺精品。
对袁月英而言,麦秆不再是燃料,而是激发她创作欲望的一团火苗,从而让她善于捕捉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创作时融入国画、版画、烙画、雕刻、刺绣等诸多传统艺术表现技法,赋予画面深浅、浓淡及明暗变化。其制作的麦草画内容取材广泛,上至帝王将相、流云飞月;下至庶人百姓、花草虫鱼,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袁月英以梁祝文化为素材,制作的麦草画捧回河南省第三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一等奖、中国专利博览会金奖等金灿灿的证书。
“俗话说板凳坐得三年冷,何谓守正创新,我认为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了清贫。”袁月英感慨道。回望自己继承家传手艺,从事麦草画创作时,她也犹豫彷徨过,出于热爱,她最终还是选择了荆棘之路。
“真是太不容易了!”刚刚从意大利回国的油画家方伟看见了这些变化万千的麦草画作后赞不绝口。“1983年我接触麦草画,还亲自捉刀制作麦草画,当时我就认为单凭传统的麦草画作品很难满足人们持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没曾想我的这一判断在袁月英这里实现了!”
“悟”出来的艺术奇葩
“传承不易,创新更难。”对于自小生活在艺术世家的袁月英来说,父亲袁宝华就是她艺术上的启蒙老师。
对于生活在宿鸭湖岸边的袁宝华来说,民间艺术是培育他成长的沃土,直到他后来接触到农民画,为他制作麦草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源泉。
在宿鸭湖西岸,就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罗店镇。这里因王桥农民画而闻名遐迩。罗店镇双庙村竹园村是农民艺术家袁宝华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贩夫走卒、田园风光、一切皆能入画。
袁月英回忆,1982年父亲举家搬到罗店镇。当时在镇上租了两小间门面,卖日用百货。他还经常写春联、画年画,为乡村刷标语、画壁画。
有了从事农民画创作的积淀,袁宝华突发奇想,把眼光盯在了沤粪不佳、烧火不佳的麦秆上,开始了利用麦草进行农民画创作。麦草画是用小麦的秸秆为原材料,麦秆要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依麦秆本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一般不着色,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麦草画吸取国画、油画、版画、烙画、水彩、剪纸、雕刻、书法等之技巧、精华,使之不断创新变化。
麦秆的纯手工收割和选择很关键,直接决定了麦草画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展现花鸟草虫和人物的文化艺术内涵。
袁宝华以农民的身份,被聘请到当时的汝南县罗店乡文化站上班。并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收集大量信息,只要听说哪里办展销会,他就会带着麦草画去参会。在了解到平淡无奇的麦秆摇身一变成为美轮美奂的画作时,很多顾客叹为观止。罗店麦草画一炮而红。当地很多群众纷纷跟着他学习,他只要学生带着原料来学就行,甚至一些学生没钱购买原材料,他代为购买,直到学生学成。
2009年,袁宝华因车祸去世。在袁宝华之后,他的三个孩子中,大儿子袁少青与女儿袁月英都在从事麦草画传承与研发工作,其中袁月英不仅传承了父亲的衣钵,还大胆尝试新的艺术手段,作品屡屡登上大雅之堂。其中亮相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电影节的800件伴手礼与巨型麦草画屏风《大鱼治水》刷新了外界对当代农民的认知,进一步提升了汝南麦草画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袁月英感慨,正是跟着父亲学习,才在她心底种下一颗艺术的种子,有了如今对麦草画的继承与发展。
“带”出来的制画高徒
手把手传授,一对一服务。对于袁月英来说,如何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让越来越多的残疾朋友家门口就业,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担当。
经过老师几个月的细心培训,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喻红霞从最初对麦草画一窍不通,到学会制作花卉等简单的麦草画工艺品,技术逐渐成熟,作品崭露头角。现在,她仅靠制作麦草画每个月就能挣到2000多元,家庭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观。
“学会制作麦草画后,残疾人妇女在家工作一个月最少能获得1000多元的收入,技术好、能制作出精品的,一个月的收入最多能达到5000元。”袁月英算过一笔账:帮扶一个残疾人,开始可能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可是随着逐步掌握麦草画技术,残疾人可以领料回家制作,不用坐班,真正做到赚钱顾家两不误。经过多年摸索,这种形式非常受残疾人欢迎。
据了解,袁月英已经相继开办了50多期麦草画技术培训班,帮助268名残疾人实现就业,而在她的公司中残疾妇女人数已经占了公司总人数的90%。
从事麦草画制作和研发20多年来,袁月英创作的麦草画作品获9项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证。同时,她也荣获了市拔尖人才、省高级民间艺术师、省宣传思想文化专门技术“四个一批”人才和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
在袁月英背后,我市从事麦草画制作的手工艺人多达几千人。
“我们不断汲取新鲜血液,不仅请进来,还积极走出去,让我们的麦草画迎合年轻人的需求,不断发展,不断刷新人们对麦草画的认知。”
三月阳光正好,作为麦草画王国的开拓者,袁月英一直在路上,她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与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必将把根植传统的麦草画技艺发扬光大。麦草画不仅仅飞入寻常百姓家,也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飞向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