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20日
清初泌阳孟知县减赋善断惠百姓
    孟人吉画像。

    孟人吉书法作品。

  文/龚中立
  孟人吉,字翼仲,号补斋,宗谱名闻人,湖广武昌樊口(今湖北武昌鄂州)人。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壬辰拔贡,甲午(1654年)顺天副榜。据道光八年《泌阳县志》记载,孟人吉康熙二年(1662年)任河南省泌阳知县,在泌8年(《鄂州孟氏宗谱》中上任时间记为1660年,在泌10年)。孟人吉在泌期间为政勤勉,兴利除弊,尤善听断。康熙八年(1669年)擢升北京北城兵马司指挥,正六品,继而迁任户部主事。泌阳县民感念其德,在县城门瓮城内竖立德政碑,以志不忘。
   直言上疏减税赋
  体察民困,犯颜请命。孟人吉在泌阳察访发现,南阳府所属诸州县田赋,均依耕地亩数和肥沃程度,按金、银、铜、铁、石五色(等级)或上、中、下三等,分档计征,遇农历闰年另加征十二分之一。唯独泌阳无论土壤沃瘠,每亩一律征银二分六厘八毫(0.0268两)。山区县的泌阳,税赋竟相当于外县五色地中的“银地”或三等中的“上地”。所以经年以来,“荒不见少,垦不见多”“小民谓种地十亩,不足以当三四亩之收,竭终岁之艰辛,尚不免剜眼前之肉。”
  清朝主体税种除田赋(土地税)外,还有丁赋(人头税),凡16~60岁的成年男丁,无论有无职业和收入,均须分档缴纳。明洪武十四年,泌阳恢复县治,通过国家强制移民,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编户县民为860户,4417人。清顺治元年(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泌阳因严重兵祸灾荒,人口大量外逃,在籍应税(16~60岁)男丁由58088丁减为15779丁,逃亡率高达72.8%(新版泌阳县志把丁数误记作人数)。当时耕地大量撂荒,田赋征收无着,上司又勒令补缴外逃户的拖欠丁银。时泌阳每个成年男丁按三等九档年征缴丁银三分至五钱(0.03~0.5两),丁均约一钱二分(0.12两)。丁赋依赖土地,垦收又不足田赋,继续外逃是当时泌阳农民的重要生路,故而“城乡沦为丘墟,民人百不存一”。
  据孟人吉呈报,至康熙二年,泌阳“渐积生养,丁过6000”。说明清初十六年间应税人口逃亡,亏空仍近万丁,“丁地钱粮仅当原额十分之一。”他认为,泌阳“元气尽伤,难以补救”,必须革除“一色到底”的僵化田赋政策,“积弊革而赋役平,赋役平而民困苏,民困既苏而人乐于开垦……若不早为直陈,辍耕流离不可胜言。”他没有像前任知县傅和羹(顺治二年知县,任内虽奉旨免除撂荒地2710顷田赋银7270两,但擅加杂税、中饱私囊受到清廷处罚)那样,为了政绩,苛征暴敛,而是为民生计,为长远计,犯颜请命。“地方明明有累而不言,如人有病而不求治,安用此县官为哉!”忧民报国之情溢于奏疏行间。
  孟知县下定决心,于康熙二年(1662年)向河南省总督巡抚衙门陈述民困,呼吁革除积弊,申请凡劝耕地亩,地方报核某色,即照某色起课(征收田赋)。当时清朝初定,钦定颁行的全国地亩册籍《赋役全书》户部刚刊发,一时难以变更,孟知县不惧困难,“请命益力”。提出自康熙二年起,续有垦荒,按地定则,以养元气。经过南阳府粮厅周姓官员、南阳府理刑厅陈姓官员、南阳王知府、分守南汝道刘道台、河南布政司徐布政使层层批呈,终获河南巡抚张自德“仰布政司查报”的批示。自康熙二年到康熙四年5月,孟知县先后详文报核至少5次,最终泌阳获批新垦耕地按铜、铁、石三则造报起课,“续垦之地……俟起课时,于项下添入某则字样”。
  时泌阳行销河东(今山西运城)盐,户部印制专营定销票证,每张一引,每引240斤,由于沿袭明朝万历年间全盛人口58088丁的基数,泌阳年派销盐引3216张,每丁食盐年合一石(10斗)。
  孟人吉在申请核减田赋的同时,还奏请对当时泌阳畸高的盐税减免照顾,以缓地方疾苦和商民之困。呈文援引诏书上谕、御史奏章,算账清晰,陈情客观,建议科学。
  孟人吉此请虽然未获批准,但他切实履行了民情上达的职责,为有司乃至朝廷后来的食盐流通变革和盐税改制摊入地丁银发挥了作用。或是因为孟人吉执政泌阳时彰显的品德懿行与经世理财能力被朝廷肯定,后来他从北城兵马司指挥转调,任户部主事,专司全国赋饷钱粮。清道光八年泌阳县志《宦迹传》:“至如康熙年间孟公人吉,议垦荒田、请减盐引,情类贾生之流涕,词如陆贽之感人,虽古循吏何多让焉!”
  抚民劝垦,泽被后世。孟人吉争取到的“续垦耕地,按铜、铁、石三则造报起课”政策,对招抚流民、劝垦置业作用巨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泌阳县域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其后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泌阳人口强劲增长,除了因为安定的社会环境,税改是重大的内在动因。
  据《泌阳县志》记载,康熙八年至雍正十一年,泌阳县新垦上报计税及原成熟耕地计税面积达537520亩,已恢复到明代全盛时计税耕地808521亩的66.5%,年征派田赋正税银14431两。康熙五十一年清廷废除新生人口税,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作为丁税征收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泌阳丁税征收定数10883丁,比孟人吉申请改制时增长了80%。到道光七年(1827年)时,泌阳县行政区人口增长到282930人。税收改革带来的外流户回迁及招抚流民是县域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当代泌阳多数姓氏家谱也表明,始迁祖绝大多数于康雍乾时期迁来,至今播衍十五六代。
   善断刑狱破疑案
  孟人吉初政泌阳,察民情,接地气,尤善断狱。因而擢升京师北城兵马司指挥,掌管京师北区巡捕盗贼、梳理街道及囚犯、火禁之事,北京任上曾巧破西域装哑道士间谍案,受到皇帝的嘉许。《鄂州孟氏宗谱》记载其巧妙断案三例,其中两例发生于泌阳任上,现录于后。
  争牛屠牛 折以片言
  有陈姓佃户与地主同槽养牛,虎伤其一,地主、佃户均指存活者为自己的牛,诉讼到县衙。孟人吉索牛至,厉言没收入官,宰牛犒劳驻军。先令佃民杀牛,佃民推脱徘徊不应命;转令田主杀牛,则应声而起。关键时刻,孟知县笑对地主说:“吾故试耳,牛属佃,不属汝矣!”
  祝卜访盗 托为神使
  有盗贼盗掘焦阁老墓冢,攫其头颅而去。接案,孟人吉派人搜捕,一时不得破。于是他书写多个嫌疑人姓氏环布在铜盆外,立杓于铜盆中,占卜判定。“夜半,杓倒,击盆有声。”孟人吉秉烛一看,倒杓指向季姓,随后又试了3次,都是这样。通过查访,孟人吉发现有个枣阳人姓季,外号“掘榆皮”的,之前在泌阳踅摸,于是发牒枣阳,把他抓捕入县狱。
  夜半,孟人吉于狱室烛光中,恭敬作迎送状,季氏惊悸,于是招供“父患头风,须贵人头骨疗治,所掘焦头,尚存其半。”“取验,恰合,狱始定。”
  文坛拔萃留诗篇
  孟人吉是孟子六十二世裔孙,本籍山东邹邑,祖辈迁湖广荆襄,承兹家学,文采不俗。退休归田后,他还受邑侯熊某所托,编纂完成了《武昌志》。《鄂州孟氏宗谱》保存了孟人吉泌阳任上的五言诗作两首、存世画像及书法各一轴。
  《道中遇雨望回龙寺不前憩少拜寺》写于孟人吉下乡察访泌西半月途中,表达了去回龙寺(今属泰山庙)遇雨,泥行滞留少拜寺(今属唐河县)时疲劳而豁达的心情;《汝水》写于下乡察访至泌东途中,描绘了瀙水(今沙河)河畔日暮山水影像,借用渡船上繁忙之“楫”和田野中的快捷之“路”,反映了当时凋敝泌阳的县政之忙,抒发了地方官的为民情怀。
  《道中遇雨望回龙寺不前憩少拜寺》
  谁言劳骨换,半月犯泥行。少拜迟予补,回龙空自横。
  奇偏无意结,懒欲就云烹。静照此间坐,前生与后生。
  《汝水》
  离山才十里,平川古渡层。莫教身是楫,不许岸惟登。
  天影倒铺水,林衣还报僧。最怜公路驶,日暮故山凭。
  (作者简介:龚中立,男,大专学历,泌阳历史文化爱好者,先后供职于统计、信访、环保、宣传、教育等部门,现任泌阳县人大常委会选举任免联络工作委员会主任、泌阳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