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28日
大山深处一朵守望的“云”
——再访“最美乡村教师”徐云玲
    徐云玲在这个教学点坚守了36年。

   文/图 全媒体记者 刘金霞 房满地
  泌阳县马谷田镇石婆婆山脚下有一个教学点,是当地政府为了让偏远山区的孩子就近入学而设置的。这里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条件非常艰苦,但有位老师在这里坚守了36年。寒来暑往,教学点从当初的茅草屋、石头房到宽敞明亮的教室,学生从十几名到三十几名再到最后三名直至没有,她始终用知识武装孩子的头脑,用爱心温暖孩子的心灵……她就是“中国好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学雷锋标兵”“天中最美母亲”“最美乡村教师”徐云玲。她的事迹被各级媒体报道。日前,记者来到泌阳县马谷田镇孙庄村马庄村,再次采访了徐云玲。
  教学点的变迁
  跟随徐云玲的脚步,记者来到泌阳县马谷田镇孙庄村小学马庄村原来的教学点,这里是3间房。屋顶是石灰色的瓦片,没有玻璃的两个窗户分布在木门两侧,阳光透过窗户上的木条照进教室,就像徐云玲一样,是照在这座大山深处孩子们身上的光。
  1986年,高中毕业的徐云玲作为代课教师来到泌阳县马谷田镇孙庄村小学马庄村教学点。“我原来在下河村教学,得知这里缺老师,就来了。”徐云玲回忆,“我刚来的时候,教学点是过去生产队盖的茅草屋,讲台是用土坯垒的,课桌也是。”
  1993年,历经多年风吹雨打的茅草屋成了危房,不仅无法遮风挡雨,连学生的人身安全都成了问题。为了给孩子们盖个像样的教室,徐云玲和丈夫孙荣合商量后,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3000元盖了教室。那时,徐云玲一个月的工资是32元,这3000元是她7年的工资以及家里卖花生和玉米攒下的钱。
  虽然手握3000元的“巨款”,但是买完水泥、木材等材料,再请请工人,剩下的钱只够买少量的砖。无奈之下,徐云玲就和丈夫推着平板车上山搬运石头,于是就有了这座墙体大部分是石头、只有少量砖的石头房。
  2012年,爱心企业得知徐云玲的感人事迹后,捐助16万元建设了新校舍,有教室、图书室、公厕等基础设施,学生们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原来的教室光线暗,屋顶漏雨,一到阴天下雨就上不成课,搬到这里之后就再也没有这种问题了。”徐云玲高兴地说。
  36年来,徐云玲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影响,倾尽全力为孩子们打造越来越好的学习环境。
   36年的坚守
  新校舍的院里收拾得非常整洁,还有一些花花草草点缀其中。“这也是别人捐赠的,年纪小一点的学生很喜欢玩。”徐云玲指着院里那个简易的滑梯说。滑梯后面的那间屋子是学生上课的教室,黑板上还留着徐云玲的板书,娟秀的字迹清晰可见。“学生越来越少,去年春季开学时还有两三名,秋季就彻底没有了。”徐云玲从角落里拿出已经落了灰的白色牌子,上面印着“泌阳县马谷田镇孙庄村小学马庄教学点”的黑色字样。她用毛巾擦去上面的灰尘,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在外面挣了钱就把孩子接出去了。这样也好,我的初心就是想让孩子们走出这座大山。”
  徐云玲刚来到教学点时,这里有十几名学生,她任教之前,有6名老师先后在这里教书,但因为条件艰苦,都没满一个学期就离开了。徐云玲到这里后,学生最多的时候有三十多名。她把学生分成4个年级: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主要教他们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课余时间,徐云玲还教孩子们唱歌,和孩子们一起运动。在这里,徐云玲兼任校长和各科任课教师。
  “先给三年级的学生上课,这个年级的课教完后给他们布置作业,然后给二年级的学生上课,以此类推。”徐云玲说,“白天上课,晚上批改作业,改不完的话就放在枕头旁边,早醒早改,晚醒晚改,反正不能耽误第二天上课。”
  在这里上学的孩子,不仅要走很远的山路,大多还要蹚过两条小河才能到达。徐云玲专门买了一口大铁锅,让学生们在教学点吃午饭。夏秋季节,雨水多,河段易涨水,学生们上下学途中容易遭遇危险,徐云玲就留他们在家过夜。哪名学生落了课或者跟不上课程进度,徐云玲就跋山涉水去学生家里补课。
  学校没有正规操场,用石灰粉画的跑道一下雨就被冲得看不清了。徐云玲就趁暑假挑着扁担去山里挑石头,用挑来的石头插在土里当跑道,这样既实用又省钱。从学校到河滩要走五六里的山路,徐云玲一天走三四个来回。徐云玲的丈夫孙荣合去山里砍了一根木桩,做了一个手工版的篮球架。就这样,夫妻俩给学生们建了一个小操场,让孩子们上体育课。
  36年的坚守,学生送走了一届又一届,从始至终只有徐云玲一名教师。
   家庭和教学点的选择
  徐云玲的丈夫身体不好,先后患上肾炎、下肢静脉曲张,农忙的时候只能干一些轻活。1999年,丈夫不幸又罹患了淋巴系统肿瘤,低烧不退,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家外的重担彻底落在了徐云玲柔弱的肩上,除了教书、照顾家庭,她还要干家活。“前些年累得腰落下了毛病,所以一直带着这个护腰带,夏天再热也不敢脱。”徐云玲一边整理护腰带一边说,“医生说我腰椎滑脱,要保护好,否则很可能导致瘫痪。”
  2005年,徐云玲的儿子孙振宇学习时,身旁的电源插座突然爆炸,3根手指头被炸掉,落下了终身残疾。正在上学的女儿孙亚男又被确诊为甲状腺囊肿,需要住院做手术。儿女的病痛压垮了作为母亲的徐云岭,她想出去挣钱给孩子治病。一个在外打工的朋友给徐云玲介绍了一份工作,在北京的幼儿园当老师,月薪1000元,相当于她在马庄教学点一年的收入。临走之前,徐云玲找到附近的私立学校,想把正在教的学生转到那里上学,但当时还没有村村通,私立学校的负责人嫌泥巴路难走,不愿意接。孩子们上学的事情没有着落,徐云玲心里特别难受,一直放心不下。那年正月二十,本来正月十六就该开学的孩子们找不到地方上学,一直在教学点徘徊。看到徐云玲后,孩子们怯怯声地喊了句:“老师好。”徐云玲看着孩子们,又把教室门打开,像往常一样拿起了教鞭,从此再也没有放下过。
  “如果我放弃了,孩子们怎么办呢?”徐云玲哽咽着说,“想了想还是决定接着教下去,希望他们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永远不变的初心
  “去年秋季没学生后,我又去马谷田镇小李庄小学任教了。”徐云玲说,“和孩子们在一起待惯了,我在家里闲着着急。”
  每天7时,徐云玲准时离开家前往小李庄小学。她教5个年级的《道德与法治》,中午在学校陪餐,17时放学,18时到家,骑着电动车往返15公里,这就是徐云玲的一天。
  徐云玲有3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大女儿也是教师,在泌阳县马谷田镇中心学校教书。小女儿学了护理专业,现在在信阳一家医院上班。由于徐云玲一直忙于教育事业,早出晚归,儿子和小女儿就把父亲孙荣合接到信阳照顾。
  徐云玲获得过很多荣誉,但她最看重的是所教学科荣获第一名那一张张泛黄的奖状。“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教好。”徐云玲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把这里的孩子都送出去了。他们有的学习很好,考上了大学、研究生甚至博士,有的虽然学习不好,但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这同样很有意义。”
  “我最开心的是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让我从一名代课教师转为正式教师,我很骄傲。”徐云玲笑着说。
  2012年,受中组部邀请,徐云玲作为河南省唯一代表前往北戴河参加暑期专家休假活动。“我只是个小人物,做的事也是教师的本分,没想到能收获这么多。”徐云玲谦逊而真诚地说。
  如今,已经58岁的徐云玲依然坚守在教育岗位上,继续为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奉献着,力所能及地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