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媒体记者 王慧玲
去正阳,凭吊古江国,途中偶遇该县皮店乡朱店村人,他们说,朱店村有个临淮故城,比这个古江国有看头,那里,还有很多民间传说呢。
这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于是,记者和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赵心田,市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赵新春,正阳县中学高级教师、历史学硕士朱仁天等一起,先后6次前往朱店村探察。真是“不探不知道,一探吓一跳”,原来,朱店的临淮故城和江国故城还有着紧密的关系呢。
这座古城不寻常
朱店村是正阳县皮店乡的一个自然村,距正阳县城南近40公里。这里就是传说中的“临淮故城”遗址所在地。
在朱店村一位长者的引领下,记者一行从朱店村东北向西,再从西南向东南绕了一周,在田间沟壑中依然可见古城清晰的轮廓。长方形的古城遗址东西宽约1100米、南北长1400米左右,四周城墙遗迹尚存。城墙外面的壕沟,宽40米~80米,在绿油油的水稻田中清晰可辨。故城遗址向南200多米,便是蜿蜒东去的淮河。
朱店古城遗址北与姚庄相邻,南接龚湾。朱店村委正处于遗址内的东北部。
遗址内,中部偏南,有东、西两个湖泊,当地人称“莲花湖”。湖的北侧有高大的土墙遗基,可以看出两湖当是北城的护城河遗迹,把故城分为“吕”字形的北、南两城。
1936年,《重修正阳县志》记载,此遗址被称为“临淮城”,“汉光武帝封子衡为临淮公,始建城”“衡爱莲花,城壕皆种莲,时称莲花太子,至今犹传。朱店莲花湖即其遗迹”。
1983年,朱店古城遗址被正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单位名称为临淮故城,时代被定为汉代。
2020年9月~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对朱店古城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发现有汉代陶器残片,也有周代豆、罐等残片。初步判断,遗址时代是从东周跨越汉代。这一判断,把古城遗址的年代又至少向前推进了400多年,但也为朱店汉代临淮故城之说打上了一个问号。
朱店民间传说,“临淮城”曾在一夜之间从朱店消失,第二天又出现在淮河南岸的信阳境内。这成了千百年来朱店村一桩无人破解的谜团,也给临淮故城披上了一道神秘的色彩。
子虚乌有“临淮城”
从田间到室内,文史专家们带着疑问,试图从“临淮城”入手,在浩如烟海的大量历史文献中寻找答案。
据赵心田介绍,朱店“临淮城”之说,资料可查的最早记载出现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刊刻的《真阳县志》。该志记载:“临淮城,县南八十里。”后世史志文献如清康熙《真阳县志》、清嘉庆《正阳县志》皆沿袭此说,称:“临淮城,县南八十里,朱家店即其故址。”清嘉庆《正阳县志》中,还记载有“临淮城”二景:“古柏。县南八十里朱家店旧有临淮寺,久废,遗址尚存。柏即寺中故物。大可合抱。”“莲花池。县南八十里临淮城旧址。四面皆池,池皆种荷,广数十亩。”
明嘉靖《真阳县志》记录了“临淮城”,但并没有解释“临淮城”的来历。赵新春认为,《真阳县志》所说的“临淮城”可能像该书卷九《博物志·寺观》记载的在“县南八十里”的临淮寺一样,只是因为其濒临淮河,而称“临淮城”。这与今天考古界进行文化考古以地理位置命名的惯例一致。
通过资料查阅,朱仁天也对民国《重修正阳县志》称“临淮城”因“汉光武帝封子衡为临淮公,始建城”“唐封李光弼为临淮王于此,后废”的说法并不认同,认为把“临淮城”归因于汉临淮公、唐临淮王封地缺乏史料证据。
历史上的临淮公刘衡是光武帝刘秀与光烈皇后阴丽华所生第四子。他幼年早夭,文字记载极少,不可能被封为临淮公,也不可能建城就国,“莲花太子”之说,更无从谈起。把朱店古城遗址称为“临淮城”,比附于“汉光武帝封子衡为临淮公,始建城”,实属无稽之谈。
“临淮城”应为汉代安阳城
朱店古城遗址既然不是“临淮城”,在两汉时期又会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址呢?通过后来多次实地考察和对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探讨,专家们认为,今天正阳县南部在汉代属于汝南郡安阳县,朱店“临淮城”应为汉代安阳县城。
汉代汝南郡,下辖约37个县或侯国。安阳县为两汉汝南郡属县,《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都有记载,但对其县治所在地并未记述。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三十《淮水注》称:“淮水又东经安阳县故城南……”说安阳县城在淮河北岸。唐代李贤在为《后汉书·吴汉传》作注时称:“安阳故城在今豫州新息县西南。”唐代豫州新息县,即今天的信阳市息县。其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五帝本纪》引《括地志》文字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安阳故城在豫州新息县西南八十里。”
1991年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把“安阳故城”的位置标在了正阳县“大林乡涂店村”。然而这种说法并未得到考古学田野考察的支持。
赵心田根据《括地志》记载,比对大林乡涂店与皮店乡朱店古城到息县县城的距离,发现朱店与息县县城的直线距离是32千米,考虑到当时交通条件,道路崎岖,推测朱店古城距离息县县城实际里程接近40千米(即80里),更接近史书记载安阳故城方位。结合近年来学者徐少华、金荣权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专家的研究成果,最终认为无论从史籍记载分析,还是据考古成果判定,汉汝南郡安阳县城都应在朱店古城遗址上。换句话说,朱店古城就是汉代安阳县故城。
江国遗址在安阳
有意思的是,专家们在翻阅大量文献资料中又有了新发现,那就是周代江国故城与汉代汝南郡安阳县城指向了同一位置。
《汉书·地理志》记载:“(汝南郡)安阳,侯国。莽曰‘均夏’。”颜师古注称:“应劭曰:故江国,今江亭是。”《后汉书·郡国志》载:“(汝南郡)安阳,侯国。”西晋司马彪注释说:“有江亭,故国,嬴姓。”《后汉书·吴汉传》唐代李贤注说:“安阳,县名,属汝南郡,古江国也,故城在今豫州新息县西南。”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淮水》中也有:“淮水又东经安阳县故城南,江国也,嬴姓矣。今其地有江亭。”唐初《括地志》称:“安阳故城在豫州新息县西南八十里,应劭云古江国也。”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引用杜预的说法称:“安阳本春秋江国。汉置安阳县,属汝南郡。”
这些记载表明,安阳县与江国在地理位置上有着密切的承继叠加关系,汉代汝南郡安阳县所辖区域,曾经是春秋时期嬴姓江国的故土。
1983年正阳县人民政府根据《读史方舆纪要》中“江城,在县东南。春秋时江国也”和民国《重修正阳县志》“江城,县东南涂家店,即古江国”的记载,在今天大林镇涂楼村冢子园(涂店西北1.5公里)树立文物保护标识,把此地作为“古江国都城遗址”,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版《正阳县志》写道:“江国城遗址(西周),位于县城东南45公里大林乡涂店村涂店。”2000年,这里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为“江国故城”,时代定为商周。
但涂店这一遗址因为与《水经注》《括地志》等古代地理书的记载相悖,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质疑。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通、李雅楠对正阳县涂店遗址和“临淮城”遗址(即朱店遗址)进行了认真考察。发现“临淮城南、北两城均有城墙、城壕,且从时代上看,从东周至汉代,更符合历史”“从各方面来说,临淮城比涂店更符合文献记载上的江国故城”。
赵心田、赵新春、朱仁天也通过深入系统、严谨科学的研究分析,在《天中学刊》上发表了《正阳朱店古城遗址考》一文,认为朱店古城遗址正是汉代汝南郡安阳县故城所在地,同时也是商周江国都城、汉代江亭所在地。
经过三年来的数次走访勘察,我们发现,朱店古城临淮而筑、规模宏大,是自商周作为江国都城以后,汉代又成为汝南郡安阳县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重修再建的结果。
汉代灭亡后,朱店古城(安阳故城)作为县级行政中心的历史并没有随之终结。《读史方舆纪要》对安阳县在汉代以后的历史沿革有一段简短的总结:“晋改为南安阳,以河北有安阳也。刘宋仍曰安阳县。北魏仍属汝南郡,正始中置安阳郡,属郢州。《梁书》卷五十记载:‘大通元年夏侯夔自广陵进屯安阳,遣别将屠楚城,义阳北道遂绝’是也。东魏属义阳郡,隋废入真阳。”
从西汉文帝八年(公元前172)置县,到隋朝废入真阳县,朱店古城(安阳故城)一直作为县级行政中心,至少存在了750余年。
但从隋代初年安阳县废入真阳县至今,则逐渐远离历史主流的喧哗,经历了1400余年沉寂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