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弦道非遗传承保护中心在平舆县玉皇庙乡万冢镇王楼村演出。
丝弦道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们在排练《舆乡妹子》。 文/刘静 图/田春笋
夏日的清晨,空气中带着一丝凉爽,林间鸟鸣阵阵。平舆县太任公园里,早起的人们以自己的方式迎接新一天的到来。一阵唱腔柔美悠扬的丝弦道传来,为早晨增添了几缕韵味。
如今,唱丝弦道、听丝弦道、学丝弦道,已经成为平舆县群众的一种时尚。他们平凡朴素的烟火生活里,因为丝弦道多了几分坚持和热爱,多了一份诗意和美好。
丝弦道,是清末民初发源于平舆县的一个民间戏曲剧种,亦是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碰撞的产物,主要以丝弦乐器为伴奏,坐唱为主,乐器有软弓京胡(俗称嘟噜胡)、坠胡、四股弦、琵琶、古筝、瑟等。其唱词通俗易懂,夹说带唱,曲调古朴柔美,旋律流畅,风格多变,或哀婉低沉、细腻抒情,或活泼俏皮、爽朗明快,真实反映当地人民的现实生活,在汝南县、上蔡县、正阳县、驻马店市区等豫南地区广为流传,为群众所喜爱。
丝弦道的创始人万道同是清朝末年汝宁府平舆县人,其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享有“汝宁才子”的美誉,16岁中秀才,28岁被选拔为贡生。因家里开有梆子戏班,耳濡目染的万道同深深喜欢上了戏曲,甚至到了有戏必看、有曲必听的地步。他广泛结交梨园名角、曲苑高人和词坛大家,从中吸取大调曲、民间小调之精华,创造出丝弦道。他和胞弟创办了丝弦道会,写曲作词,自娱自乐。当时的丝弦道以清唱为主,类似于现在的文艺沙龙,高雅自赏,庄重大方。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万道同逐渐把目光投向了他熟悉的生活。他结合听到看到的真人真事,加以提炼升华,创作出了《李豁子离婚》《放羊焰火》《小秃劝妻》《王婆骂鸡》等贴近群众生活、被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目,深受基层群众的喜爱。特别是《李豁子离婚》,因其诙谐幽默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风格,受到群众热捧。此剧后来被豫剧、曲剧等多个剧种移植,至今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剧目。这一时期,演唱形式也逐步演变为有领唱、伴唱的艺术表演形式,唱腔曲牌融进了鼓子曲和当地民间小调。
随着丝弦道的发展,万道同办起了丝弦道培训班,仅在平舆、汝南一带就有班组40多个,艺员350多人,大街小巷,丝弦声声,余音袅袅,丝弦道迎来了属于它的鼎盛时期。20世纪40年代后,由于其阳春白雪的曲牌、词本稀缺以及其他剧种的兴起等原因,丝弦道开始转入低迷,尔后慢慢沉寂,丝弦道班也相继解散,艺人们纷纷自谋生路。丝弦道,如一位红极一时又急流勇退的艺人,悄然隐入岁月的尘烟。
隐退不等于消失,对于从小听着丝弦道长大的平舆县群众来说,丝弦道是他们童年、少年时的音乐启蒙和人生启蒙,那种情结无论过去多久,依然无法消除。
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民间艺人开始重拾手艺,三五票友聚在一起,重温旧时光,部分乡镇也开始有了丝弦道演出活动。丝弦道,这个曾经盛兴一时的剧种,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一批致力于天中文化研究的学者和专家也把目光投向了丝弦道,他们搜集、挖掘、整理、抢救和丝弦道有关的资料,深入乡村走访丝弦道老艺人,为丝弦道的“复出”铺路。驻马店市黄淮学院音乐学院也把丝弦道作为一项重要教学内容,聘请专业老师授课,让学生们在系统学习中了解丝弦道、感悟丝弦道。多方努力下,2007年,丝弦道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平舆县豫剧团被整体划转为丝弦道非遗传承保护中心。
如何把丝弦道重新推上舞台,打造一部完整的舞台剧?非遗传承保护中心地人员苦苦思索。他们在排演好丝弦道经典名曲的同时,决定在保留丝弦道的原汁原味,突出丝弦道曲中有戏、戏中有曲这一特点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排演一部新时代的丝弦道作品。该中心结合明传奇《跃鲤记》的故事和情节进行再创作,以德孝文化为主题,歌颂真善美,并加入了说书、伴唱、舞蹈等元素。经过一年多的排演,新编丝弦道剧目《德孝情》出炉。该剧后来获得驻马店市2014年第五届戏曲大赛金奖。2017年,又赴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受到首都群众的喜爱。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一次次的成功演出,让传承中心的工作人员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与此同时,民间对于丝弦道的喜爱也与日俱增,群众用自己的方式将丝弦道发扬光大。其中以陈金平的平舆县丝弦道炎黄剧团和黄四民的丝弦道艺术团影响较大。他们推陈出新,创作出了《困拔贡》《打钉缸》等优秀剧目,不仅在县城打出了名声,还时常到村庄到基层群众中进行演出,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丝弦道爱好者陈付军退休后,义务办起了丝弦道培训班,教授村里的孩子们唱丝弦道,并让在驻马店当幼师的女儿定期回来给孩子们指导。县政府和传承中心也在人员、场地、资金、技术、师资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给演艺人员展示的机会和平台。
传承中心、民营剧团、乡村教育三足鼎立,呈合围之势,托起了丝弦道的传承和创新,让丝弦道在这片肥沃的土壤里茁壮成长。
“丝弦道应该从娃娃抓起。”陈付军说。第一批学习丝弦道的孩子已经长大,纷纷走出去了,而更多学习丝弦道的孩子们正如雨后春笋一样成长起来。
陈付军和丝弦道老艺人们依然坚守在乡村,耐心地教导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这些学习丝弦道的孩子们长大后,会如蒲公英一样融入各个城市,而丝弦道也会随着他们的步伐在各地落地生根、发芽开花。一声声的丝弦道,是乡音乡情乡韵乡魂在呼唤着、牵绊着、萦绕着。
2023年,第十届黄河戏剧节,平舆县根据“河南好人”安娜的经历创作的丝弦道剧目《舆乡妹子》在驻马店市市民中心上演,赢得了观众如雷掌声和如潮好评。
如今,丝弦道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驻马店市民所熟知、所喜爱,春风化雨般地浸润着人们的心田,那一抹挥之不去的乡韵乡情在一段段唱腔里绽放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