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14日
从鸿隙陂到宿鸭湖
千年古县写春秋
    水系联通,让古城焕发生机。

  文/图 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一条河,滋养民生;一座湖,因时而建;一座城,伴水而生。透过历史的光影,探知脚下这片土地的沧桑变化。
  鸿隙陂是我国古代淮河流域的一个大型湖泊,现存有关鸿隙陂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书》卷八十四《翟方进传》:汝南旧有鸿隙大陂,郡以为饶。成帝时,关东数水,陂溢为害。方进为相,与御使大夫孔光共遣掾行,以为决去陂水,其地肥美,省提防费而无水忧,遂奏罢之。及翟氏灭,乡里归恶,言方进请陂下良田不得而奏罢陂云。
  宿鸭湖水库是淮河流域重要的联调水库,自1958年建成以来,已有60余年,遭遇了20多次较大洪水考验,在防洪兴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抵御了世所罕见的“75·8”特大洪水,保护了下游300多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举世公认的“功勋水库”“英雄水库”。
  谈到水,不得不提位于宿鸭湖下游的千年古县汝南。曾经的汝南城外碧波荡漾,荷花飘香。当地百姓口中的“小南海”原名南湖,系历代修城筑堤取土之地,最终成就一座浩瀚的大湖。经明清近600年的营建,形成了西起悟颖塔、东至汝水河滨、北至城壕的总面积近千亩的水面。这是汝南城实现水上游的底气,更是该县发展旅游的资源。近年启动的“水上环游汝南城”旅游线路全长16公里,环游时长约90分钟,真正让水上古城“活起来、火起来”。
  水是城市的灵魂,桥是城市的记忆,历史是城市的符号。而汝南的水和桥,承载着这座名城丰厚的历史足迹、丰饶的城市根基。
  鸿隙陂:兴衰成败犹可鉴
  鸿隙陂的位置至今众说纷纭。汝南郡是汉代一个大郡,包括驻马店大部、周口南部、信阳北部和安徽阜阳西部的颍河两岸。翟方进是西汉成帝时的宰相,据此可知,这时期汝南郡早已有鸿隙陂的存在了。
  《汝阳县志》卷一称:“汝南古称‘泽中’,每经霪潦,滨河禾稼无付存者。”用水乡泽国形容这片土地并不为过。
  据《水经注》记载,陂水自淮河分出,经鸿隙陂蓄积调节后,与淮河支流慎水上的各小陂塘汇合,再回归淮河。始建时间不详。西汉永始至元延年间丞相翟方进因这一带洪涝成灾,废毁了这一蓄水设施。西汉末年大旱,百姓要求恢复鸿隙陂。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许扬为汝南都水掾主持恢复鸿隙陂,几年间修成堤塘400多里,灌溉得以恢复和发展,并连年丰收。北魏时鸿隙陂还存在,隋唐以后不见记载。
  我国历史上数年出现大旱、数年出现洪涝的现象并不少见,汉成帝时连续闹水灾。《汉书·五行志》记载:成帝建始三年夏,大水,三辅霖雨三十余日,郡国十九雨,山谷水出,凡杀四千余人,坏官寺民舍八万三千余所。《汉书·成帝纪》记载:建始三年,“秋,关内大水”。建始四年“秋,桃李实,大水”。河平元年春三月“河决东郡,流漂(兖、豫)二州”。阳朔二年秋,关东大水。水灾之年,鸿隙陂如果决堤,就会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鸿隙陂由汉至唐,历时数百年,中经兴衰起伏,终于湮灭。据学者刘啸研究,从我国古代农田灌溉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两汉时期农田水利工程的成就最为显著,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时局动荡分裂,陂塘工事缺乏维修保养,功效不如以前。至唐代,土地日益紧张,废陂为田是取得土地的一种手段,另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迅速开发,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成为突出问题。它直接导致陂塘缺乏保养,以至于到宋代时,已经出现了“陂塘溇渎,悉为田畴”的景象。鸿隙陂正是一个反映我国古代陂塘发展变化的典型代表,它在两汉时期曾大显其利,由汉至唐,总的趋势渐渐淤浅,随着它的面积与需水量的减少,其效益与影响也日益减小。
  鸿隙陂的兴衰过程,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古代陂塘的认知,也可以为现代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宿鸭湖:清淤扩容露芳容
  宿鸭湖水库是亚洲最大的人工平原水库,1958年靠手拉肩扛建设水库的壮举,书写了驻马店水利建设史上的辉煌篇章。兴修水利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宿鸭湖水库清淤扩容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民生工程。
  作为一座综合型水库,宿鸭湖在运行中积累了诸多弊病,最突出的隐患之一就是泥沙淤积。宿鸭湖在遭受多次大洪水后,大量泥沙沉降湖底,形成了深厚的淤积层,防洪、生态、发电、灌溉等效益深受影响。
  据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相关消息,国家“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大型水库清淤试点项目、全省“四水同治”战略十大重点水利工程——宿鸭湖清淤扩容工程总投资约31.58亿元,共需要开挖和清淤土方9102万立方米,对于提高水库防洪兴利能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加快“一中心五组团”建设,推进驻马店高质量跨越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工程全部建成后,可恢复提升水体自净功能,持续发挥水库综合效益,保障灌区80万亩农田灌溉,为下游河道提供稳定的生态基流,为全国大型水库清淤扩容工作提供经验。
  经过数年的清淤,如今的宿鸭湖渐露芳容。春天油菜花飘香,大片的花田引得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夏天波平浪静沙鸥翔集渔歌唱晚,秋天风吹芦荡秋水共长天一色,冬天寒风凛冽捕捞鱼获共迎春节。
  一座城:生态水系润民生
  近年来,位于宿鸭湖下游的汝南县,围绕城市水系,着力恢复城区生态系统,共治理64公里长的9条河道,新建生态公园7座,实现全城水系连通,构建了完整的城市生态水系,既美化了城市环境,又提升了城区防洪能力,极大地满足了市民休闲娱乐需求。
  尤其是近年来“水上环游汝南城”旅游线路项目的开发,集中了汝南最具代表性的旅游资源,通过交旅融合,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感,打开了感受体验汝南的另一个视角、另一扇窗户。“水上环游汝南城”项目是汝南县委、县政府立足汝南丰富的水资源优势,突出“古城、名寺、水生态”城市定位,以环城水系为纽带,把天中山文化旅游区、南海文化旅游区串联起来的特色精品旅游项目,打造汝南船游项目新品牌、文旅产业新样板,加快推动文旅名县建设。
  汝水之南,被精心打造的南海湿地公园,因九面“中”青铜色地标而闻名,无论你身处何地,眺望这尊建筑,都会在脑海刻上一个方方正正的“中”字,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持中守正、通达包容”的天中文化。
  汝南曾经因水而闻名,郦道元笔下的汝南城如一个倒悬的瓠子,三面环水,城墙斑驳,古道驿路,金戈铁马,是兵家必争之地。
  如今的汝南城,因地制宜,以汝河水系为纽带,以建设旅游名城为目标,用心打造“活力、生态、艺术”交融的郊区旅游胜地。
  作为郊区旅游的一颗明珠,南海湿地公园无疑是星罗棋布的郊区游园里的王冠。
  作为集湿地净化、湿地展示、科普教育、休闲娱乐、水生态文明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景观,南海湿地公园通过引种多样植物,同时融入千年古县、梁祝之乡等文化元素,亭台楼榭、小桥流水、画舫游船,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成为人们休闲打卡的理想之地。
  就在湿地公园不远处,最早修建于唐朝的悟颖塔历经千年时光的侵蚀,反而变得璀璨夺目。作为汝南的第一个国保单位,它宛如一位智慧的老人,见证着脚下这座城池不平凡的历程、不一样的未来。
  唧唧虫鸣,回响在古城汝南斑驳的时光深处,回响在千年古塔的每一声风铃中,回响在明朝古驿路上每一条深深的车辙里。
  夏风夏雨,每一条被车舆碾压的沟壑中贮满了晶莹剔透的雨水。雨过天晴,北城门倒映在这小小的水泊之上,一半是虚幻一半是镜像。到底时光匆匆千年而过,分不清古往今来,道不明时光更迭。
  城因池固,水为城魂。
  从鸿隙陂的兴衰到水天一色的宿鸭湖如火如荼的清淤工程,给予我们一面回望历史、观照当下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