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08日
写不尽的乡愁
——李新国情系“三农”作品展印象


    李新国美术作品展选登


  文/图 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金秋的某个晌午,戴着草帽,躺在地头树荫下歇息的画家,镰刀就放在身旁,胡乱灌了一气凉水,眯着眼睛进入混沌状态。这时候,有风儿在地头歌唱,树枝摇摆,豆秧起伏,河流宁谧,突然,豆荚炸裂的响声传出很远,一粒粒滚圆的金黄色的大豆如离弦之箭跌落泥土,炸裂声此起彼伏,仅留下干瘪的豆荚仰望着天空。此刻,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
  艺术来源于生活,必定高于生活。有着丰富农村经历的李新国用画笔描摹着心中难舍的故土,那些乡村生活的画面,一点点唤起人们对过往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常想常新,那些栩栩如生的或恬淡自然如落花照水,或火爆热烈如疾风骤雨,或朝升夕落如老牛漫步,或匆匆而过如白驹过隙,笔下的万千意象纷繁而不烦琐,热烈而不抵触,快乐伴随着劳动的心酸,纵使疲倦使人麻木。而忙碌一天过后,万籁俱寂,一轮又大又亮的满月冉冉升空,照耀在此时此刻酣然入梦的村落,只有夜宿枝头的鸟儿忽然间扑棱棱翅膀,随后也渐入梦乡。
  这是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们共同的一个梦。这个梦里光彩熠熠,有晨露的晶莹、花朵的芬芳、河流的潺缓、种子的倔强、更有收获的喜悦、金色的原野与流动的云彩、与四时的更迭。
  如沙漏记录着时光,或慢或快的时光,让一层层、一簇簇、一点点的回忆变得蓬勃有生机,让人们心头的余温晕染着河流与村庄,让惆怅落下眉头,让喜悦攀上心头。
  “那年分了几亩地,又喂牛来又喂鸡。喂牛帮俺干农活,喂鸡嘴上不受屈。”这幅题为《那年》的画作上一只沉淀在历史风尘中的竹筐,一只母鸡带着喳喳叫的一群小鸡,一旁的同伴正专心致志地土里刨食,勾勒出一幅恬淡的栩栩如生的乡村生活画卷。而《一台大戏》中一把弦子、一只方凳,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令人回味无穷,勾人遐想,大戏开锣,大幕打开,方寸之间的戏台盛得下一段段悲欢离合的人生,真可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浓墨重彩的运用,与遒劲有力的线条,浓淡干湿的把控与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大胆运用,让视觉与知觉并用,唤起参展者内心深处的审美自觉与触类旁通的共情,从而升华了画面的深刻意味与波澜起伏的人生况味。
  李新国老师的线条有研究者认为兼具“酸甜苦辣”,这当然来源于他童年并不富足的生活与遭遇人情冷暖的经历。然而,尽管你在他的画作中未能全然感受甜美线条的恣意,却在枯涩、冷峻、练达、超脱的线条之外感受到一颗敬畏自然,热爱生活,专心农事的博大心灵在浅吟低唱。这是力量与自然的较量,更是力与美的糅合与抗衡之后所达到的平衡。这根天平始终掌控在画家游刃有余、进退维谷、从容不迫的章法中,枯笔不乱,犹如扎根巉岩;湿笔温润线条犹如少女亭亭玉立。那些线条之美犹如琴弦,线条上错落有致的新芽犹如跳跃的乐符令人着迷。
  他一手深入生活,一手深入传统,多年的历练与提炼,让他的笔力随着绘画技法的精湛而提炼升华,多年的写生游历让他心中有丘壑,笔下有乾坤,一花一草一木,都被赋予独特的浓烈的个人印记。
  李新国老师笔下有一系列的关于果实、作物的作品。
  一个春日的早晨,画家低头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簇盛开的油菜花,带着露珠,带着使命,带着欢欣雀跃更带着微笑努力盛开的一幕,犹如平淡无常的人生经过沉寂后的灿然绽放。这是触动画家灵魂的深刻一幕,更是让画家不忍割舍的创作冲动。黢黑的叶片,朦胧的背景,只有视觉中心灿烂夺目的金黄成为摄人心魄的焦点。
  风中飘零的高粱,尽管风中摇摆却一次次抵抗住劲风的摧残,一次次抗拒风暴的侵蚀,等待风轻云淡,一遍遍在大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存故事。万物皆可入画。其貌不扬的芝麻秆,也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成为画家笔下写不尽的美好,更是厨房噼啪作响芝麻盐与焦馍对农事的一场长情的告白。
  此次展览的作品中也有画家早期的精品力作,比如《进城》,一眼望去恍如回到那个拖着行李外出打工的岁月。每一个沉重的包袱,每一个佝偻的背影,犹如一座座山,是真真切切每一个家庭的靠山更是一个时代的剪影。疫情期间坚守的环卫女工,农村穿着臃肿棉衣的淳朴女孩,裸露脊梁犁地的不屈汉子——阳光洒落瞬间,人间烟火最动人。位于驻马店国际会展中心B展厅显眼位置的几幅巨幅国画,成熟的桃子、金黄的杏子、炸裂的石榴、火红的柿子,最平凡的果实有着最动人的样子,也一定会在每一个来访者心中留下难忘的种子。
  从生活中攫取丰沛的营养,从历练中攫取艺术的滋养,从生命中永不停歇追求的脚步,兼具国内国际视野,从不故步自封,兼收并蓄各种流派技法,从而在日积月累中让笔下技法日臻成熟与圆润。这就是来自农村的画家李新国,这就是质朴得如邻家汉子的画家李新国。
  心中有爱,纵使身处陋室依然火苗熊熊;脚下有爱,纵使遍尝人间冷暖依然淡然处之。
  眼里有光,笔下有情,梦里一定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