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全媒体记者 许静 见习记者 陈培 通讯员 刘天鹏
9月8日,站在西平县嫘祖镇兰衣赵村的玉米百亩攻关田地里,放眼望去,200亩玉米似一颗碧绿的宝石镶嵌在大地上,拨开一株株翠绿挺拔的玉米秆,记者吃力地往前走,耳旁传来测产组成员掰玉米棒发出的窸窸窣窣声。
“那个小棒子也别落下,掰下来放到袋子里。”循声而去,只见4名工作人员拿着皮尺、袋子在狭小的玉米秆缝隙中缓慢移动。“这个点位刚弄完,还有其他4个点位正在采集,空间太小了,咱们出去说。”见到记者,西平县农技推广研究员谢耀丽热情地打着招呼。
“这是夏玉米单产提升行动里的一项技术,叫增密种植,相较于普通地块每亩4000~4500株的种植密度,百亩攻关田每亩的种植密度为5500~6000株。”谢耀丽介绍,百亩攻关田播种时实行宽窄行种植,采用种肥同播单粒播种,力求深浅一致,确保一播全苗。
“在管护上没少下功夫,你看到那个大水泵了吗?那是水肥一体机,播种时候滴灌带和玉米种子一起铺到地里,在玉米拔节、抽雄吐丝、灌浆3个阶段,每亩地共施入尿素40公斤。”种植户陈晓登接着话茬说,“在县里农业农村局统一飞防前,我还专门打了一次农药、施了两次液氮肥。”
临近13时,初秋的阳光仍旧炙热,其余4个测产小分队带着刚掰下的新鲜玉米,陆续回到地头搭建的简易帐篷里开始测产。“16×32、16×26、18×31……”环视一周,测产组成员一丝不苟地数着每棒玉米粒,并在记录本上认真地记下相关数据(如图)。
“我们采取了三点取样法,即在田块一条对角线中央取一个点,离两端5米以上,随机各选一个点,然后测量相关数据进行综合计算。”测产组负责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振华介绍,“经过综合计算,百亩攻关田平均每亩株数达7936.7株、穗粒数达532.8粒、测产产量为1168.2公斤。”
“这个品种的表现已经很完美了,抗倒伏耐高温,对茎腐病、小斑病、叶斑病、青枯病、瘤黑粉病等多种病害都有很强的抗性。”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汤继华说,“这个品种目前只有南方锈病是中等抗性,虽然对产量没有影响,但我们仍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为父本做了抗病基因,现在这个品种已经成了全高抗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