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22时20分许,日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以此为借口,炮轰北大营,进攻沈阳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此爆发。这一天,成为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抗日战争的历史起点。
惊天巨变,国难降临。当时的国民政府竟严令“不抵抗”,七八百人的日军打得北大营7000多名官兵丢盔弃甲,几个小时就占领了北大营、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沈阳城。
落后就要挨打,不抵抗会被痛打。日军长驱直入,不到半年光景,远大于日本本土的东北沦丧殆尽。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亡国奴的悲惨遭遇,喊出了东北人民抗日救国的强烈心声。
从东北抗联到八百壮士,中国人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锻造出伟大的抗战精神。
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大决战中,中国军民付出了3500多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杨靖宇殉国时35岁,赵尚志牺牲时34岁,陈翰章牺牲时只有27岁……正是他们,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历年“9·18”这天,在沈阳,在南京……在中国的许多城镇,警报齐鸣,警钟声声,宣告着中国人民振兴中华、抵御外辱的决心。
警报是铭记国耻,而铭记不仅是回味伤痛;牢记历史,就要居安思危,砥砺前行。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今日之中国,踏上了新的伟大征程。居安仍要思危,盛世更需警钟——这是14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