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新春
《说文》称“善事父母”为“孝”,包括对父母的奉养、尊敬、服从等方面。《孝经》认为孝是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孝经·天子》:“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汉书·贾山传》也说:“故以天子之尊,尊养三老,视孝也。”历代帝王都把“孝”作为选拔人才的必要条件,如汉代有“孝悌”“孝廉”,唐代有“孝悌力田”科,明代时“孝廉”为“举人”的别称。
在古代,不同的领域里“德”字有着不同的含义,如儒家以“温、良、恭、俭、让”为修身五德,而兵家以“智、信、仁、勇、严”为将之五德。但不管怎么说,“德”是美好的东西,只有有了高尚的品德才会被人尊重。人们说“德高望重”就是这个道理。
将“孝”与“德”联合在一起是孔子。《孝经》第一章:“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他认为孝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于四海”,将源于血缘亲情的孝与立身社会的德连在一起,提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正阳县为殷商南土,西周、春秋属江国,战国属楚,秦汉隶汝南郡。初为滇阳县,永平五年失印更刻,遂误以水为心,为慎阳县。后魏置郢州,东魏废州置义阳郡,北齐废郡入保城县。隋开皇十一年废保城,十六年置真丘县。大业初改曰真阳县,清雍正元年(1723)因避胤祯讳改正阳县至今。
说到正阳孝德文化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即《后汉书》有传的戴良与黄宪。戴良字叔鸾,是个孝子。他的曾祖父戴遵,字子高,是一位德行高洁的人。西汉平帝时,为侍御史。王莽篡位后,称病归里。他豪侠好施予,是一位善人,人称“关东大豪戴子高”。
戴良的哥哥戴伯鸾,是一位有德君子,行事端严,非礼不行。而戴良在别人眼里有些放荡不羁,论议尚奇,多骇流俗。他们兄弟虽然行孝方式不一样,但都有孝子之行,被许多人称道。
与戴良相比,黄宪这个人就低调得多。黄宪字叔度,因多次被朝廷征辟,人称征君。黄宪出身低微,父为牛医。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常常让戴良自惭形秽。他说:“我不见叔度,不自认为不及他;及至见后,却感觉无论在哪方面,都赶不上他。”延光元年(122年),汝南郡太守王龚以袁阆为功曹,举陈蕃、黄宪等为孝廉。黄宪时年十四,颍川荀淑在路途中遇到他,与谈论移日不能去,以之为师表,称之为颜子。这也是“汝南颜子”典故的由来。举荐黄宪的袁阆字奉高,也是慎阳人。《汝南先贤传》称他“友黄叔度于童齿,荐陈仲举于家巷”,也是一位有德君子。
安城人周举博学多闻,为儒者所宗,京师有“五经纵横周宣光”之誉,他却很仰慕黄宪,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平舆人陈蕃后来贵为三公,也曾临朝而叹:“叔度若在,吾不敢先佩印绶矣。”山西介休人郭泰,名重洛阳,被太学生推为领袖,为“八顾”之一,被后世称“郭有道”。与许劭并称,褒贬人物,人称“许郭”。游历汝南时,他先拜访袁阆,不宿而退;又去拜访黄宪,累日方还。对比二人不同,他说“奉高(袁阆字)之器,譬诸氿滥,虽清而易挹。叔度(黄宪字)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黄宪德行高洁,48岁时去世。范晔在《后汉书·黄宪传》评价:“黄宪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玼吝。将以道周性全,无德而称乎?余曾祖穆侯以为宪隤然其处顺,渊乎其似道,浅深莫臻其分,清浊未议其方。若及门於孔氏,其殆庶乎!故尝著论云。”这里的穆侯即范汪,字玄平,是范晔的曾祖,仕至安北将军,谥曰穆侯。这段翻译成现代文就是“黄宪言论风旨,没有什么传闻,但士君子见到他,没有不佩服他的深远,并主动去掉自身缺点和不足的。其道周性全,没有德操怎么能被这样称赞呢?我的曾祖穆侯认为黄宪随和的顺应变化,其道深不可测,浅深不能分辩其不同,清浊不能说明其像什么。如果到孔氏之门,或许差不多了。所以曾著文论言之。”在封建社会黄宪一直是人品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道德标准人。颜真卿被困蔡州,专门拜谒黄宪墓,并题写碑铭。在全国,除了正阳有黄宪墓、黄征君祠,不少地方也有纪念黄宪的地方。如西安碑林存有发现有《黄征君祠记》,四库本《湖广通志·流寓志》称襄阳府也有黄宪墓,说是黄“宪访王逸,卒于宜城,因葬焉。”
黄宪较为全面的记载只见于《后汉书》,也正因为范晔说的“黄宪言论风旨,无所传闻”,让不少文人郁闷不平。明人徐在《陈鸣鹤序》中说:“余读《黄宪列传》,每恨范晔搜罗不广,不能尽叔度之为人。”基于这种不平,明朝出现了一本题名为《天禄阁外史》的黄宪著作,尽管大多认为这是“王逢年所诡托者”,但也表明人们对黄宪尊重和纪念。黄宪也出现在不少文人的诗里,与颜子一起成为名德之士的代言人。唐代皎然《送顾处士歌》有“人中黄宪与颜子,物表孤高将片云。”白居易《效陶潜诗十六首》有“颜回与黄宪,何辜早夭亡”。宋代苏轼《送曾巩通判越州》诗以“叔度汪汪若千顷陂”为喻,有“安得万顷池,养此横海鳣。”金人李俊民《成之夜谈省庭新事》有“汪汪江海量,气不许黄宪。”元人张养浩写有《黄宪》诗:“风旨言谈了不闻,诸君降伏每疑人。乃知道义熏烝处,形迹俱无物自春。”元末明初陈基《秋日杂兴三首》亦有“汝南遗老推黄宪,海内诸公忆郑虔”句。浩浩文海,与黄宪相关的诗文数不胜数。在地方志中,仅嘉庆《汝宁府志》就录有九首。
历史上的安城(也作安成)以安城周氏而闻名于世,出现了很多闻人英雄。古代安城以平舆、汝南、正阳三县交界处为中心,对正阳孝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他们中有宁死不辱的周燕,有为官造福一方的“安城五龙”,有以谦让德行为人称道的黄穆,有收埋饿死他乡一万多具尸骸的河南尹周畅,有以忠勇侠义著称周嘉,有为孝母弃官的周磐,有被人赞为“治国之器”的周乘,有被举贤良方正的周燮,用善于以德服人的周浚。
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和“五胡乱中原”,中原人士大批南迁,像中原梁祝文化一样,孝德文化也随之散布到他们所迁之地,在江南各地生根发芽。隋唐到元,正阳孝德文化的发展和承继,因为文献稀缺,今天已经无从考证。但从正阳县现存最早的嘉靖《真阳县志》,我们依然能看出这种文化的延续。
纂者何麟在卷二《风俗》中说“昔性轻剽,今务谨厚;昔俗强忮,今敦义礼。度之所品节德,教之所涵养,衣冠之所感激使然也。”在卷八《人物志》亦称邑人“穷则矩度乡闾,达则赞襄政治”,并在《人物志》中先列《孝友》,记载了正阳县(时称真阳县)吴文绅、乐寿、张雄、胡文通的孝友之行,分《忠节》《儒林》《循良》《刚直》《狷介》《善行》载录当时正阳县有德之人。之后正阳县有康熙《真阳县志》、乾隆《正阳县志》、嘉庆《正阳县志补遗》和民国《正阳县志》,从这些历史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正阳孝德文化一脉相承。乾隆《正阳县志》称:“今士大夫尚能由旧而不好标榜,不慕荣利,有黄叔度、戴伯鸾之遗风。”
正阳历代为官者和民众也把传承这一历史文化为己任,“任恤之行,贞烈之节,所在有闻”(嘉庆《正阳县志》补遗《风俗》),身体力行,践行孝德文化。嘉靖四十二年,真阳(今正阳)知县周绍稷慕汉黄宪之高风,“因捐俸购故参政李经(明真阳进士)别宅,为建特祠。”并请时任汝宁知府徐中和汝阳进士刘绘撰写碑记。万历名臣孙继皋以职事荐苹藻于黄叔度祠下,见其“岁久不饬且坏”“周览太息,乃始葺而新之。”(孙继皋《黄征君祠堂记》)乾隆十五年知县解忻、乾隆六十年知县杨德荣在任上也都对黄宪祠进行了葺修,留题碑记,警示世人。
近年来,正阳县为更好地打造“文化正阳”品牌,发掘历史传统,积极弘扬孝德文化,相继修建了黄叔度纪念馆、黄叔度公园,整修了黄叔度墓。通过评选“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媳妇”等系列活动,传习美德,着力打造中国孝德文化之乡,孝德文化正成为正阳县推动正阳文化建设,助力经济发展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一面旗帜。
(作者系文化学者、高级编辑、驻马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