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2日
驻马店的道情戏
    杨征/绘

  文/赵新春
  道情是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源于道教教化信徒向道众布道的“道曲”。它以渔鼓和简板(又称息气)为伴奏乐器,因此也叫“渔鼓”。《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帝(唐玄宗)喜神仙之事,诏道士司马承祯制《玄真道曲》,茅山道士李会元制《大罗天曲》,工部侍郎贺知章制《紫清上圣道曲》。太清宫成,太常卿韦韬制《景云》《九真》《紫极》《小长春》《承天》《顺天乐》六曲。”这是有文字记载的“道曲”,也是曲艺界普遍认同的“道情戏”的滥觞。道曲经历了唐代的兴起,宋元时代的发展,明清世俗艺术的转变,才发展成道情这种成熟的舞台戏曲形式。
  道曲在唐代因为皇室崇信道教得到大力发展,但道情一词出现却是在宋代。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四“乾淳教坊乐部”载“大鼓色”和顾10人中“张守道唱道情”。卷六“诸色伎艺术人”唱耍令19人中“叶道唱道情”。卷七:“淳熙十一年六月初一日,车驾过宫……后苑小厮儿三十人,打息气(即简板)唱道情。太上云:‘此是张伦所撰《鼓子词》。’”
  道情中最早出现的道情人物是“八仙”之一蓝采和。南唐沈汾《续仙传》记载“蓝采和……常破衣蓝衫……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长三尺余。常醉踏歌,老少皆随看之。机捷谐谑,人问,应声答之。笑皆绝倒。似征非狂,行则振靴,言曰:‘踏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三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茫茫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风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阚高嵯峨。’歌极多,率皆仙意;人莫之测。”蓝采和踏歌而唱的就是道情。
  驻马店道情,1998年出版的《驻马店地区曲艺志》认为是咸丰八年(1858年)由窦文、张明义从安徽传入正阳。(《大事记》)并且对其发展史做了考证,认为各县区传入时间不同。根据正阳老艺人杨世忠回忆老师秦志义临终讲述,猜测渔鼓(即道情)传到汝南、正阳一带至今已达300年。据上蔡县70岁的道情老艺人董术回忆县豫剧名伶李雨(1890年生)的老师盖得义当年曾演唱道情,推测传入上蔡距今已有120余年。泌阳板桥道情艺人唐中山父亲唐太民和祖父曾祖父都是唱道情的,按其一家四代的年龄来推算,认为泌阳道情历史也可追溯到一百多年。而西平县的道情也可以追忆到清代光绪中叶。较早的一批是在“清同治七年(1868年),太平军失败后,‘长毛’男女数人流浪到驻马店卖艺演唱道情、莺歌柳。清光绪辛卯年(1891年),又有道情艺人水涌泉在驻马店行艺演唱道情。清光绪庚子年汝南道情艺人王公夫妻移居驻马店演唱道情,1924年病死于驻马店。
  这些道情艺人中,平舆县射桥乡大张庄张长港大约活跃于1890至1910年之间,当地至今仍流传有“不图钱,不图地,都图长港会唱戏”的民谣。
  与《驻马店地区曲艺志》对道情传入本地区的粗略推测不同,河南省文化厅文化室编辑室1985年版《河南省文化志资料选编》第二辑收录的王珺《道情》一文中,对道情传入驻马店地区的时间记录更加清晰,其认为道情是在清道光四年(1824年)前后,由安徽淮北流入河南。两名道情艺人文志道(艺名一声哼)、龚德成(新蔡人)伙同亳县(安徽)来的九个莺歌柳艺人在一起,成立了一个道情班。杨丽萍《太康道情戏》记载,清同治十年(1871年),新蔡县道情艺人以龚德成为首组成一个道情班子,将道情搬上戏曲舞台,在豫东南沙河一带流动演出。在龚德成等人的推动下,新蔡道情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到了光绪三十年(1905年),新蔡一带连年灾荒,道情艺人杨华荣(大杨)、杨金生(羊羔子)、张好铭(斧头儿)等人被迫到太康讨生活,投靠太康县五里口乡南富楼村(今属淮阳)一家富姓班主,成立富楼村道情班,在项城、扶沟、太康一代活动,曾与当地张广志道情班唱“对台戏”。因为唱不过对方,成立一年多的张广志班被迫自动散班。此后,由新蔡人组成的富楼村道情班在1906——1919年一直担负太康县洪山真人庙圣会演出。后来三人各自组成自己的道情班,1925年前后仍活跃在太康及周边地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杨华荣、杨金生组成的太康四柳树“二杨道情班”在西华县红花集演出,有不明身份人将杨金生女儿秀妮星夜抢走,到扶沟县某梆子戏班充任坤角,足见新蔡道情班影响之大。而作为太康县道情戏本地化的骨干人员张广志年轻时也是先在安徽拜师、后在新蔡习艺,在汝洪河两岸演出多年,艺成之后才回到太康。
  驻马店道情根据流传区域和表演特点,分为流行东部诸县的汝河道情,主要有散板、悲腔、快慢数板、二八流水、剪靛花、老桃红等曲牌;流行于汝河上游的泌阳道情,较多地吸收了豫西一带的民歌,自成一派,其主要唱腔有四句腔、中板、大寒韵、小寒韵、垛板等。
  道情的唱词格式与其他曲种一样,有“二二三”的七字句,三二三的八字句,“二三三”的八字句,“三三三”的九字句,“三四三”的十字句,也有间杂五字句、三字句的。大多道情艺人演唱时,句中常会有“噢、哎、哼、啊”等拖音字。
  由于道情艺人在演唱时两手要兼演奏渔鼓和简板,所以表演时只能靠面部表情和拍击渔鼓的那只手做一些简单的提示性的手势,靠五官传情,以眼神介绍远、近、高、低、明、暗、长、短,以眉眼与面部肌肉配合传达喜、怒、哀、乐。
  驻马店道情的书目一些与道教有关的内容,如《八仙过海》《韩湘子渡林英》《吕洞宾》《王祥卧冰》等,也有《三侠五义》《水浒》《三国》《施公案》《刘公案》《包公案》《杨家将》《呼家将》《金镯玉环记》《马踏冀州》、《王三姐拜寿》《小八义》《金鞭记》《薛仁贵征东》(后三目为民国上蔡著名道情艺人朱文秀,外号朱傻子代表作)等武侠故事、古典名著和各种公案。新中国成立以来,还增说《李双双》《雷锋》《智取威虎山》《敌后武工队》《劫刑车》等现代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