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08日
名师大讲堂

  郝华楠,驻马店市第十小学语文教师,中小学初级教师。热爱教育教学工作,乐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对待学生严慈相济,认真负责,所教班级曾被评为校“文明班级”。教学中,不断探索、善于反思,曾获市级优质课二等奖,多次获得优秀辅导老师称号,被评为市优秀德育课教师。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了解学生的阅读特点
  1.读书目的性不强
  许多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是完成父母和老师分配的任务,而不是期待通过阅读能够获取新的知识或见解。
  2.阅读重图轻文
  经过专业的研究部门统计,对漫画有兴趣的学生占比高达近三成,而仅有不到两成的中小学生更倾向于阅读全为文字的作品。
  3.阅读时间不足
  在学生的日常时间中,大约有4个小时可供他们使用,然而,超过2小时看电视(包括上网)的家庭占了26%。如果再把吃晚饭的时间计算进去,那么估计有很多孩子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
  学生阅读教学的要求
  重要的阅读能力在于他们对文章和思想内涵的了解。具体来说,是掌握阅读、书写和应用的技巧以及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词汇、句子以及篇幅的技巧。孩子们不仅需要掌握文章中的字词和句子的含义,还应该能够区分段落的层次,并能够总结出段落的意思和核心思想,拥有基础的分析和概括技巧。
  能正确、流利、熟练地朗读课文以及会使用工具书也能提高阅读能力。遇到不熟悉的词或者无法理解的句子,可以通过查找字典、词典等工具来解决。
  阅读课文的方法
  先略读2到3遍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对于不熟悉的字词或者难以理解的词汇,父母和老师需要鼓励孩子通过查阅字典来应对。
  再细读课文。通过孩子的思考、表达和实践,他们可以理解课文的主题,并能尝试对课文进行分段和总结。
  最后,精读课文。在掌握课文的主旨后,能够自行选择关键段落进行深入理解,并从中提炼出文章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够解答书后的疑问并及时做出预习笔记。对文章有独特的评价,阅读完后能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向教师或其他人寻求帮助。
  只有通过阅读,文章的主题才能转化为可视化的表达,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以语言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学习需要有疑问,思考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疑虑,他们才会积极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