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0日
一院秋光度流年
  文/赵大磊
  作为一个北方人,一年之中能拥有分明的四季,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在温暖的春天中播种,在热烈的夏天中耕耘,在金黄的秋天中收获,在肃穆的冬天中收藏,时间在季节的变化和农事的交替中轮转,生命也仿佛在寒暑易节中悄然轮回。
  孔老先生曾经对天感叹:“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他看来,上天何曾指手画脚地说过什么,四时不停运行,百物生生不息。顺从自然规律,勤勤恳恳地劳作,土地自然就会给予丰厚的回报。
  人也一样,早晨、中午、晚上,昨天、今天、明天,生命在循环往复中不断成长。你从哪里来,最终还要回归到哪里去,人生就是沿着自己的脚步,把时光走成一个圆圆的年轮。
  叶飞叶落,抖落一季的沉重和烦恼;霜来霜往,洗净岁月的缥缈和沧桑。
  喜欢秋,喜欢的是疾风吹走雾霾,树木露出健壮的骨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在一年四季中,秋比哪一个季节都让大地空阔,让人们富足。
  广袤的田地里,粮食早已沿着先前出发的路颗粒归仓。人们躬身于金色的阳光下,耕耘着松软的土壤,他们的身上,散发着庄稼遗留的清香。
  菜园里的萝卜和白菜不见了踪影,它们告别丰腴的过往,在漫长的冬季中,将和豆腐、粉条一起被炖成香喷喷的大锅菜;红薯只剩下干枯的藤蔓,它们已被运回到地窖中储藏起来,待到大雪封门的时候,在柴火的余烬中,被人们烤成一段温暖的回忆。
  秋收冬藏,一年的后半部分,是关于收与藏的学问。当树叶摇落,百草枯黄,昆虫蛰伏的时候,人也要想想如何收敛自己的锋芒,修养身心、平心静气地将每一个日子都过成温软的时光。
  生活在乡村的人,似乎更懂得如何顺应季节,调养身心。他们在忙完了农活之后,开始改善平淡的生活,八月十五杀小鸡、冬至包饺子、腊八熬米粥,每一个节气都有着丰富的内涵。
  中医认为,民以食为天,但食亦有道,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顺应天气的变化,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北方人以面食为主,闲下来的家庭主妇,会在不同的时段,将白面做成各种各样的食物,早上蒸一大锅地锅馍,蘸着红红的辣椒油一嚼,短暂的辛辣之后,满口都是麦子的香味;中午和一块面擀面条,配以炒熟的南瓜丝或葫芦条,就做成了一大土碗色香味俱佳的捞面条;晚上则烙锅盔,将焦黄厚实的锅盔吃在嘴里,心里比任何时候都踏实。
  那些忙完农活,端着饭碗聚在饭场上吃饭的人们,或靠在对联斑驳的门口,或蹲在院墙根,一边吃着饭,一边话着收成。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史上,饭场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章节,它既是一个展示饮食文化的舞台,也是乡村发布小道消息的场所。
  也有人聚在一起,取出自家酿制的米酒,挥拳喊着震天的酒令,几杯酒下肚,褶皱的脸便绽开了,闪烁着高粱的火红。一小碟花生米,几段腌萝卜,就把一天的劳累喝成有滋有味的享受。
  晚归的牧羊人,一边甩着鞭子,一边哼唱着地方小调。他们每天将羊群赶进田野,又从田野赶入村子,在乡村曲曲折折的土路上,沿着二十四节气的脚步,替田野谋划着一场又一场纷纷扬扬的白雪。
  人和一株麦草、一只鸟雀没有什么两样,都要站在季节的末端时时地回望过去,回望曾经的辉煌,回望犯下的错误,也要在不断地反思之后,珍惜现实的存在,安逸地享受当下,在一院秋光中度流年。
  人走过的路和鸟唱过的歌曲,都是内心世界的真实投影,记录着他们原始的意念和渴望。他们的背影很渺小,但与大地融为一体的时候,却像大山一样崇高肃穆。
  不抱怨,不计较,尊重生老病死的规律,又不迷失自我,以一颗淡然的心处事,是生命中最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