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04日
欧阳修的蔡州颍州两地情
    栗东旭/画

  文/耿瑞
  欧阳修,字永叔。祖籍江西吉安,1007年出生于四川绵阳,生长于湖北随州,做官于河南开封,致仕于汝南,1072年终老于安徽阜阳。他博学多才,诗词创作和学术著述成就卓著,后人将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其文一改旧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提倡通俗晓畅和简洁自然。所作诗、词、文、赋历经千年而不朽。
  欧阳修在政治生活中,刚劲正直、见义勇为、为政清廉,但仕途多舛。《宋史》称他“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另外,他年轻时的生活颇风流放任,其词作中也有一些带“世俗之气”的风花雪月,这就让他的政治对手容易找到攻击他的理由。因此多次被人构陷,也因此多次被贬谪。所幸的是皇帝对他的人品、能力、文才都给予肯定。欧阳修也常感到不宜在朝为官,多次要求外放,花甲之年更是迫切。65岁致仕于蔡州,最后终老于颍州就是他反复要求的结果。
  中年被贬颍州种下了归老颍州的种子。1045年宋仁宗庆历新政宣告失败。范仲淹等人被罢职,欧阳修愤然上书为其申辩,揭露保守派的阴谋。保守派气愤,欲将其轰出朝廷,遂以一首小词《望江南》“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哪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著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瑟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构陷其与“外甥女”(其妹前夫的女儿)张氏有染的桃色新闻。虽经仁宗查无实证,还是以“有伤风化”为由罢免了欧阳修的朝中职务,贬为滁州太守。在滁州任上他写下了著名篇章《醉翁亭记》,1048年2月改任扬州,1049年正月又改任颍州,1050年7月升迁应天府。欧公任颍州太守虽然只有7个月,却产生了在颍州买地建房作为安家终老的计划。皇祐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时他写给梅尧臣的诗道:“行当买田清颍上,与子相伴把锄犁。”说到做到,欧公将打算付诸了行动。
  安家于颍州。第一,颍州民风淳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他在《思颍诗后序》中讲得很明白,“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第二,颍州西湖风光迷人。颍州地处平原,少山川之壮美。颍州的西湖让他流连忘返、魂牵梦绕。他之前的太守晏殊等名人对西湖的治理及文雅活动更让他深情眷恋。这在他的诗词中多有体现。他在第一首“知颍诗”《初至颍州西湖》中写道:“平湖十顷碧琉璃,四面清阴乍合时。柳絮已将春去远,海棠应恨我来迟。”从他退休后春末夏初写的10首《采桑子》中也可见其对西湖的情有独钟。在这10首词里他说了西湖10个好。他寓居颍州时,载酒泛舟于西湖,或忘情徜徉于烟柳绿波,或与友人赋诗酬唱,乐在其中。对此,他前前后后写下了160多首歌咏诗词。“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等诗词名句,至今颍州人老少皆知。第三,颍州有非常适宜的环境。淮河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颍州地处淮河中游,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宋史·欧阳修传》中记载,欧阳修48岁时,身体很不好,后来又患上了严重的眼病、足疾等疾病。颍州适合养心养身养病。第四,老之将至,该有个窝了。开封城里买不起大院、建不了豪宅。颍州房产肯定比京城便宜。欧公曾在这里工作过,建房也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况且其离京城也不远,汴水、泗水、颍水、淮河通航条件又好。因此,欧阳修才将颍州作为其晚年养老所在地。第五,在欧阳修看来,颍州是他的福地,给他带来了好运。他在来颍州之前,无论是从京城到滁州,或是从滁州转任扬州,他都是“罪臣”。在颍州虽然时间不长,但他很快被“平反”,又一步步回到朝廷,转为重臣。所以他认为颍州给他带来了好运。第六,颍州有他的红颜知己。传说他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降任滁州知州,从定州出发去滁州途中路过颍州住下了。饮酒欢宴间,有一歌伎悉数唱其词,欧公甚为奇,许之曰,将于日后来颍州做知州。此事赵令畤《侯靖录》中记载:“欧公闲居汝阴时,一(歌)伎甚韵,公歌词尽记之,筵上戏约,他年当来作守。”欧阳修也有诗思念其事:“啼禽似与游人语,明月闲撑野艇随。每到最佳堪乐处,却思君共把芳卮。”一诺千金,岂可负哉!
  1054年,欧阳修于颍州为母守丧丁忧满,被召回朝廷任职。先做翰林学士编纂《新唐书》,再做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又拜枢密副使再转任参知政事,继任刑部尚书,进封开国公。但在“两宫之争”“濮仪之争”中得罪了太后和台谏等多个朝官。又因一时疏忽生出“紫袍事件”,其门生蒋之奇为一己之私反目为仇,与欧阳修的反对派勾结乘机制造出“长媳风波”,欲置欧阳修于死地。欧公得知此事气得要命,“罢工”以死乞请皇上彻查。1067年,即位不久的宋神宗经访察,裁定为谣言。遂对向欧公泼屎尿者进行了严肃处理,并下“御札”请欧阳修上班复工。但经这一诋毁之后,欧公身心疲惫。他反省道:在朝廷“既不能因时奋进,遇事奋发,有所建明,以为补益。又不能依阿取容,以徇世俗,使怨疾谤怒,丛于一身,以受侮于群小。”从此,其讨厌做官的情绪日盛,遂连上六表札要求辞去参知政事一职而优游田亩。朝廷不准,后来只满足了他外任的要求。1067年3月外任亳州。一年半后改任青州,此时他的致仕思想更加强烈,开始着手在颍州改扩建私宅作致仕之居。又两年后,即熙宁三年(1070)九月初,欧阳修坚决请辞“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在其反复要求退休的情形下被改知蔡州。此时的欧公已垂垂老矣。
  到任后,欧阳修深感蔡州“惟古豫之名邦,控长淮之右壤。土风深厚,物产丰饶。虽宣化班条,惭无异术。而守官循法,足以偷安。”感觉蔡州亦颐养天年之佳地。随即就给皇上写了一篇《知蔡州谢表》,以表达感激之情。在蔡州的两年时间里,欧阳修是快乐的、充实的。他在工作之余,修志揽胜。考查了境内的天中山、伏羲庙画卦台、封人见圣人祠、子路问津处等古迹,研读、整理蔡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在这里,他修编了《新五代史》并校对,还“将周、汉以来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完成了中国第一部金石考古专著定稿——《集古录》。
  我们说欧阳修在蔡州的生活是快乐的,还可从其在蔡州所作的《六一居士传》中得知。此传为熙宁三年(1070年)九月作,此时是欧阳修到蔡州任职的第一年的第一个月。传曰“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蔡州(今汝南)离颍州150公里,由洪汝河水路或陆路来往都不算远,车马舟船不过一日尔。欧公在蔡州任职,尽管“既老而衰且病”,但心系职责,身不离府衙,恪尽职守。他最关心在颍州建屋的事全由儿子欧阳发操办,从不抽身去颍州指划。关于家中建房,1070年欧阳发来蔡州面议过一次,以后多次书信往来商议建房事宜。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十三日,欧家房舍改扩建工程竣工。这对欧阳修是天大的喜事。
 
  欧阳修对蔡州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上书皇帝说,为治理好“古豫之名邦”,要“自励其筋骸,更殚尽瘁之节”。(欧阳修《知蔡州谢表》)他劝民凿井耕田,修水利,抑强家,兴教育,其种种惠政,深得蔡州人民的拥护。
  不但其尽职尽责,其教育成长起来的儿子欧阳棐在1100年(元符三年)知蔡州时也心系蔡民,竭尽职守。欧阳斐到任后,发现蔡州地瘠赋重,转运使差加重对百姓的搜刮。朝廷已诏令禁止的额外负担,因吏属惧怕转运使,也不敢按照朝廷的旨意予以免除。欧阳斐认为,州郡的长官应该为百姓着想,如今皇上知道了重复折算损耗给老百姓增加了额外负担,亲自下令禁止,若因害怕转运使而不予推行,又怎么当好百姓的父母官呢!于是立即下令废除了转运使征赋时重复计算损耗的做法,当地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欧阳修在蔡州,与当地多位名士结下师生情,与蔡州籍在外做官的人和本地贤达文人更是诗词相酬。他的《小饮坐中赠别祖择之赴陕府》写道:“明日君当于里行,今朝始共一樽酒。岂唯明日难重持,试思此会何尝有。京师九衢十二门,车马煌煌事奔走。花开谁得屡相过,盏到莫辞频举手。欢情落寞酒量减,置我不须论老朽。奈何公等气方家,云梦正当吞留下。”他在蔡州写下的“长河终岁是悲风,亭古台荒半倚空。惟有雁时归最早,柳含微绿杏粘红。”(《归雁亭》)“子美生死客愈贵,残章断稿如琼瑰”“一饮百盏不言休,酒酣胆逸语更遒”“岂无樽酒当佳节,况有朋欢慰病颜”等诗词和他往日所著文章赋记、佳作名篇在天中大地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颍州西湖草堂竣工,欧阳修有了退居之所。因此他于1070年底至次年5月又连续五次上表札乞请致仕。他写道:“犬马已疲,理无复壮”“伏望皇帝陛下哀其旧物,隐恻至仁”,让其“还本故里,披裘散发,逍遥垂尽之年,凿井耕田,歌咏太平之乐”。几番奏表,让宋神宗看后感怀不已,觉得再牵累欧阳修于心不忍,就下诏同意了欧阳修的要求。欧公终于在熙宁四年6月以太子少师致仕于汝南。
  欧公致仕后回到了他以之为故里的阜阳。他将所建草堂取名为会老堂。在会老堂里,他邀请颍州知州吕公著、挂冠之约的同事“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太师致仕”的赵概一同置酒欢宴游乐。欧公作口号曰:“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参知政事韩琦听说后致诗祝贺,终成一段佳话,名垂后世,流芳千古。
  欧阳修致仕归颍后,“掩涕发陈编,追思二十年”。(《题杜祁公祠堂》)又感叹说“欲知归计久迁延,三十篇诗二十年”。(《答资政邵谏议见寄》)应当说,致仕前二十年的欧阳修无时无刻不在思念颍州。这种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思颍之情在欧公的诗文中跃然纸上。后来,欧将这些思颍诗刻于石,还为之写了叙,可见欧与颍州感情之深。
  熙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公元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病故于颍州家中,终年66岁。“孤忠一许国,家事岂复恤。”欧阳修的一生是忠贞朝廷、报效国家的一生。他淡泊名利,视富贵如浮云。他以文章“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使斯文之正气,可以羽翼大道,扶持人心”。其殚精竭虑修成的《集古录》,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其独纂的《新五代史》和《欧氏家谱》更是开历史先河。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一代文宗欧阳修在蔡州和颍州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惠政泽民。他永远被蔡州和颍州人民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