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王捷 通讯员邢小宝)近期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少孩子出现咳嗽、感冒、发热等症状,其中一些孩子“中招”肺炎支原体肺炎。针对这种情况,市第一人民医院一院两区协同医技、临床、行政并肩作战,守护患儿健康。
该院领导高度重视儿科诊疗工作,深入一线调研,在统筹管理、人员配置、拓展空间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增加住院病区、增派医护、弹性排班、增加药品储备、延长工作时间等多项举措,优化儿科就诊流程,全力保障儿童就诊需求。
优化人力资源。根据儿科诊治需求,建立人员调配机制,合理统筹儿科病房及门诊的护理人员。儿科全体医护人员减少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实行弹性排班工作模式,增加夜班护理人员和夜班医生,缓解夜间儿童诊疗压力。医院开放全天24小时儿科急诊,有效缓解就诊压力。同时,医院还开通了“儿童流感治疗绿色通道”,确保患儿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诊治。
扩增儿科诊疗服务区。医院急诊儿科、儿科门诊全部开放,增加周末及节假日专家坐诊人数、延长工作时间,保证儿童患者都能得到专业及时的诊疗服务。
增加儿科床位,并加强床位周转。根据患儿需求随时增设儿科病区,抽调儿科医护人员,将介入血管外科病房暂借内儿科使用,新生儿科普通病房挂儿内科病房,西院区暂将耳鼻喉科病房作为儿科病房。
做好相关药品储备供应。根据儿科临床常用药物目录,尤其是针对甲流、肺炎支原体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所需的药物,做好抗病毒药品的储备,同时保障儿童退热药的供应,有效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门诊急诊定时消杀。该院严格按照卫生消杀管理标准,对院内门诊、急诊、住院部内的各个区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定期对地面、墙面、门把手、桌面等进行消毒,清除病毒潜在威胁,降低呼吸道疾病感染风险。
加强科普宣传。为消除家长对儿童呼吸道疾病的焦虑和恐慌情绪,增强防范意识,除在诊治时宣传外,医院还通过官方微信号、公众号以及患者微信群发布科普文章和视频,为群众提供及时、权威的相关科普知识,提高轻症及康复期居家患儿的家长的护理能力,提高患儿及家属的健康知识水平。
专家建议,要注意早发现、早诊断及规范治疗。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状况,确保孩子均衡营养,适当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身体不适时,应居家休息,不带病上学。做好居室环境清洁,做好通风,每日2~3次,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注意手卫生,尽量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在疾病高发期,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学校内如果发生聚集性病例,需要及时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及卫生部门,避免校内流行和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