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双
秋分之后,万物凋零,白昼如缩水的羊毛衫,越发短了。在奔赴早读的清晨,天色一日比一日暗淡,温度一天比一天凄寒。我心惊肉跳,惆怅落寞。
因此,我不喜欢从秋分到冬至的这段时光。
即便这段时光很美好:天高云淡,燥热褪去,枫叶的深红、银杏的黄灿,晕染着收获的季节,祥和而温暖。可是我依旧期待时针能加速前行,跨过这段时光。
不过,这终究是自己一厢情愿,流不尽的沙漏,数不完的昏鸦……
我掰着手指,细数这样的日子:迎着凛冽的寒风,清晨的街道很静。
终究拗不过自然规律,最后只剩下默然接纳,接纳昼短夜长,接纳冷寂苍凉。
接纳,让我渐渐学会放下,与时光和解,与自己和解,与现状和解。
接纳自己的缺点,接纳现状的暗淡,接纳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接纳未来一切都有可能的困境与惨淡……
就像周国平所说,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却可以支配对命运的态度,平静地承受落在自己头上不可避免的遭遇。
一位知名企业家曾这样说:顺境不会让一个人成长,只有痛苦才能让一个人变得伟大。纵然如此,在顺境与困顿之间,谁愿意主动选择后者呢?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漫漫旅途,困厄几乎如影随形,甩不开、躲不掉。有人拼命拒绝躲闪,却伤痕累累,耗尽心力;有人嘿嘿一笑,欣然接纳,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
突然,脑海中蹦出一个问题:人人都道苏轼乐观豁达,他为何能拥有这份淡定与从容?
我想答案应该是“接纳”——允许一切发生。正所谓:“任凭世事变化,心修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