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真,驻马店市第三十三小学教师,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自任教以来,潜心教学,提高业务能力,曾获“市级骨干教师”荣誉称号。积极辅导学生参赛,多次获得“优秀辅导教师”称号。
她一直秉承着“用微笑温暖学生,用热情拥抱学生,用真诚激励学生,用爱心点燃学生”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快乐成长。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都和计算息息相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学生计算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计算的动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灵活掌握计算方法。
一、理清算理和法则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立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例如:四则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提高计算正确性
“正确”是计算的基本要求。如果计算能力不过关,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不仅对现在的学习不利,而且会严重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以下情况:
1.题目看错或抄错数字;
2.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
3.在进行加减法计算时,如果忘记了进位,那么在退位时就会忘记减去借“1”;
4.表内乘法口诀不熟练,错乱套用;
5.计算时不用演草本,口算能力差;
6.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等等。
学生在计算上出现的差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都归咎于学生的粗心、马虎。要仔细分析出现差错的真正原因,使学生明确计算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爱上计算,乐于计算?首先,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可以借用多媒体、卡片等,对学生进行口算、抢算、计算竞赛等方式训练,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肯定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良好的书写习惯。要让学生规范书写阿拉伯数字,别把3写像5,别把0写像6,别把9写像7等。
2.良好的审题习惯。在做计算题时,要先看清数字再计算。
3.良好的验算习惯。做完题后,提倡学生自觉检查、自觉估算和验算。
五、有计划地组织练习
俗话说:熟能生巧,说明了练习的必要性。在掌握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还要加强练习,才能够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如:训练内容要有层次:基本训练(目的是掌握法则、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计算公式等);针对性训练(目的是纠正学生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特殊训练(技能与技巧)。训练形式可是口算、心算、笔算,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训练方法要灵活多样,寓计算于活动、游戏中。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只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一定能克服计算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