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8日
雪夜遐思

  文/孙秋鹏
  立春之夜,雪花飘飘洒洒。忍不住开窗,冷风袭来,琴弦上的轻响似远方的呼唤。雪落下的声音清晰入耳,犹如蝶翅的轻颤。
  多少年来,有多少个未眠的雪夜,我就有多少次对那位女子的遐思。她在《红楼梦》的书页里,又在许多人的心上,她就是林黛玉。
  “孤月冷,洞箫轻,竹叶摇窗虫泣泠。十七载红尘梦醒,怨诗魂夜漏声惊(《捣练子·逝》)。”每念及她红楼梦断,泪洒斑竹,我就忍不住吟咏一些旧词,寄托对林妹妹离去的伤怀。
  立春日的今夜,一壶老茶,一本泛黄的《红楼梦》还未翻,林妹妹走来了。
  莹莹的雪里,她的眼神中积满了红梅般的灵动。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隐隐约约在我眼前。她含情脉脉的眼睛里,惹上人世淡淡的忧愁;眉如远山含黛,倩影流转间,她轻盈如烟,婉约似水,她凄凉的美,让人心疼,让人心醉。书中道:“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这“独抱幽芳”的神采和魅力,除了黛玉还有谁能担得起呢?“呜咽一声犹未了”时,她已打动了整个世界。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吟到《葬花词》,窗外的整个世界都已被雪花覆盖,银装素裹。林黛玉在风雪中独自徘徊的身影更是明晰,她把世人无法晓喻的孤独和痛苦一一向我传来。“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这是多么沉重的对自由飞翔的渴望啊。
  “高标逸韵携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林妹妹,她的一身诗意让人世震撼,她用来自天上的词采,把庸俗和伪善震得粉碎。
  她尽管自身命运多舛,尽管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却对周围的人和事抱有深深的悲悯。她看不得他人的苦难和不幸,尽力去帮助受虐的香菱。她用心教香菱学诗,为苦难的香菱带去了一抹理想主义的亮色。生活在那样一个充满虚伪和欺诈的环境中,却对四时风物、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深深的悲悯。
  她用敢爱敢恨的品格,为坚定和勇敢写下明亮的注脚。她对不公正的事情和伤害她的人,会毫不犹豫地表达出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她不会委曲求全,更不会逆来顺受,她用正义感和勇气,面对挑战,维护自己的尊严。在面临重压和社会的束缚时,她让自己的爱意和追求幸福的信念,在虚伪做作俗不可耐的人类时空传递出阵阵回响。她执着于爱情,坚定地前行,只为与心爱的人相守;她用真情撞击人性中丑陋的名利壁垒。
  她的冰清玉洁,让无常而功利的人间,有了可以安顿心灵的圣地。
  窗外,雪下得越来越急。
  我闭上眼,让思绪飘向那遥远的荣府,感受那曾经的繁华与最后的落寞。
  她仍站在雪中,眼眸里流露出深深的思念。思念谁呢?她没有回答。她的心事深如海,无法言说。
  天地有雪,黛玉有泪,我亦有泪。窗外的风中仿佛有黛玉面对白海棠时的轻吟:“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黛玉和海棠一样,舍弃了浓香,秉持着高雅。有梨蕊的三分白,有梅花的一缕魂,黛玉赞美洁白的海棠时,春风用这诗语又回赠给了她,人间仿佛又一次因黛玉的神性而“凤箫声动,月影移墙”。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又一次的雪夜相逢,黛玉深情而忧郁的眼神,使我入梦。
  我深知,在人间,立春之后春三月的煦暖晴明将很快到来,林妹妹吟咏过的桃花,又将开到天涯。那时桃林中,桃花下,我们可能有幸发现一位神女正在长长地吟诵: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今夜,我也有诗相赠林妹妹:一枝冷艳照孤城,独具贞姿伴我生。黛玉几曾伤亮节,华年依旧赋真情。风前雪片疑英堕,窗下人心亦景明。最忆葬花哀婉曲,倚楼遥夜若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