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松
文/图 全媒体记者 康国富
“艺术家是天生的,学者也是天生的。‘天生’的意思,不是指所谓天才,而是指他实在非要做这件事情,什么也拦他不住,于是一路做下来,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这是我国著名画家陈丹青的一段话,用来描述魏国松再恰当不过了。
“我总有贵人相助” 初见魏国松,他没有一点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架子,也没有艺术家的那种文艺范。穿着一件卫衣的他显得格外有精神。“您今年有50岁?”记者问。“哈哈哈,我57岁了,马上就该退休了……”魏国松边给记者泡茶边笑着说。3月22日的采访就在魏国松刚泡好的一杯茶中展开。
1967年,魏国松出生在平舆县十字路乡的一个小村庄。他回忆道,自己能走到今天,都是靠贵人相助。“真的,我总有贵人相助。”魏国松说,他的第一位贵人是陈仕军,也是他的启蒙老师和引路人,是陈仕军在魏国松幼小的心里种下一颗艺术的种子。
“我的第二个贵人是方伟老师,他目前在意大利生活。当时我在平舆二中跟着方伟老师开始了正规的美术学习,素描、速写、写生……这些专业训练都是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而且,方老师告诉我,学美术也能考大学,使我原本模糊的人生目标变得清晰可见。”
魏国松说,跟着方伟老师,他第一次接触到油画,而且方老师极少强调绘画的技巧,而是从绘画的走向、绘画的感悟等方面影响他。这也奠定了他与油画的不解之缘。
1985年,初中尚未毕业的魏国松就跨越式地报名参加高考,但未能成功。1986年,他再次尝试冲击大学校门。其间,他有幸遇到到第三位贵人——著名油画家段正渠。在郑州跟随段老师学习的那段时间,令他的眼界与绘画技巧有了极大提高。当年,他以初中生的身份成功考入河南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并成为这届油画专业年龄最小的学生。
1990年,大学毕业后,恋家的魏国松放弃留在郑州、开封、洛阳等大城市的机会,回到驻马店艺术职业中专(后改为市第七中学)当了一名普通的美术老师。
时隔多年,回首往事,魏国松依然念念不忘最初帮助自己的三个贵人,“没有他们,哪有我的今天?”
不甘平庸 自我磨砺
20世纪90年代,拿着稳定工资的魏国松不甘心做一个平庸的人。每年的寒暑假期间,他都会利用起来,一次次远赴安徽黄山、巍巍太行山、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等地写生。
历代山水画大师都十分重视写生,他们将创作的种子根植于自然,通过写生反映当时生活并激发了创作灵感。例如,李可染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是第一位的。”
魏国松最擅长的就是写实油画,他的作品大都是山水、建筑、田野、花卉等。他说,自己年轻时的作品大都是外出写生时创作的。写生,是画家面对生活、积累经验、吸取创作源泉的重要一环。
有段时间,魏国松的创作遇到了瓶颈期,他选择换个赛道,2007年至2008年,他远赴北京进修国画,特别主修“写意人物”。“进修国画不是意味着我要放弃油画,而是我想从国画中汲取更多的技巧和灵感,尝试着将其融入油画中。两年的国画进修,提升了我的欣赏水平与艺术修养,你看我那个时期的油画作品,明显就有国画的元素。”魏国松指着身后的三幅山水油画说。
记者看到,这三幅油画的色调偏暗,乍一看还以为是中国泼墨山水画,仔细看才发现是油画,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是东西方融会贯通的艺术理念碰撞后结出的全新艺术果实。
纵观中国油画发展历程,已然有不少前辈画家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营养,如林风眠、吴冠中和赵无极等,他们是西方绘画中国化的提倡者和奠基者,赋予了油画更加鲜明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那个时期的作品与我近几年的作品相比,色调明显偏暗。那是我在一次次尝试,而那种尝试不是刻意而为之,而是不由自主地就画出了那个风格。”魏国松说,古人云“墨分五色”,中国绘画用墨如用色,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中国画重主观,西方油画重客观,也就是中国画讲究神韵,西方油画讲究形似。
在一次次外出写生过程中,一次次的自我磨砺下,魏国松的绘画技巧得到提升,但是偶尔的一次学画历程,却改变了他的心境。
学画画究竟是为了什么
魏国松告诉记者,在一次去北京进修的时候,他遇到了这么一群人。“这些人算是美术界的‘北漂’吧,有的是边打工边进修,但还有一部分就是各种蹭。”“蹭什么?”记者感兴趣地问。“蹭各种画展、蹭各种美术界的会议、论坛,蹭着与领导合影,目的只有一个卖画挣钱。”魏国松说,瞬间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我学画画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是像他们那样,那就是失败。我承认,现代社会,都需要钱,但挣钱的道路千万条,非得像他们那样,什么都不管不顾地挣钱吗?”
回到家以后,魏国松沉下心来,一边教学一边钻研油画技艺的同时,也不忘照顾家庭和孩子。如今,他的大儿子魏子艺从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现在是一名上尉指导员,前途一片光明。
魏国松说,他曾经在确山县瓦岗镇租了一个小院子,孤身一人,每天追逐朝霞和日落,就为了描绘那一抹鱼肚白和余晖。“我特别擅长画山水和花卉,特别是最近几年,我的作品色彩明显轻快、鲜艳了许多。”魏国松领着记者参观他的油画作品,讲解道。
记者看到,他的油画作品《天磨湖》的风格充满了东方美学的特征。从画中的构图到细节处理,都体现了那种古典而质朴的审美追求。这种独特风格也反映出大自然的神秘和幽静,令人为之沉醉并思绪万千。在这幅山水画中,画家运用了极其细腻的笔触,将山峰的纹理和湖水中的倒影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这种精湛的画技令人赞叹不已,仿佛让人置身于那片美丽的山水之间。
记者留意到,他的作品中也有几幅徽派建筑的写实画作,他说那是他前些年到安徽写生时创作的。记者看到,这几幅作品中,黑白灰的建筑色彩、清晰的建筑线条、轻灵秀美的飞檐翘角,让人沉醉于徽派建筑的简约美中。“隐约能感受到国画中水墨的痕迹。”记者试探着评价道。“确实是这样。当时我画完这几幅作品。过了几年再审视它们,也感觉自己不由自主地加入了国画元素。”魏国松说。
魏国松能够博采古今诸家之长,师法自然,力求在对传统笔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融会时代画风,创作出比较有新意的作品。为了保持笔墨的原生性,他有的放矢,尽可能使笔墨纯粹真实。在画面的处理上,能够从全局出发,这些树和山石、树与树之间以内在的关系,把大自然连成一个整体。
采访结尾,谈到自己未来的打算,魏国松畅想道:“退休后,我准备开一辆破车,走遍全国,画遍全国,做一个游历画家,画遍祖国的锦绣江山,顺便再拜访名家大师,此生足矣。”
魏国松简介 魏国松,河南省平舆县人,199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2008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杜滋龄人物画研究生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油画研究学会理事,民盟河南画院理事,驻马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参展:河南省第一届、第三届青年美展;河南省第十一届美展;河南省第九届水彩粉画展;河南省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二届中国画展;河南省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展;墨韵中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美术书法展;庆祝民盟成立8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作品被多家画廊和个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