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正在纺绳子
老人正在哄重孙女
老人编制的绳子
老人当着记者的面擀面烙馍 人物档案:栗文章 101岁 西平县杨庄乡栗庄村人 全媒体记者 许静/文 见习记者 赵永涛/图
“山中只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但在“中国长寿之乡”西平县,百岁老人随处可见。3月30日,在杨庄乡宣传委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杨庄乡栗庄村,探访101岁的长寿老人栗文章。
春日的阳光洒在一望无垠的麦田里,空气中弥漫着青苗的芬芳。无人机俯瞰杨庄大坝,更是阡陌纵横,美景如画。在西平县杨庄乡,长寿老人就像村里那些古老的树木一样,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依然挺立。他们中的一些老人鹤发童颜,已经百岁高龄。
长寿秘诀之勤劳善良
家住杨庄乡栗庄村的栗文章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豁达爽朗,他白天在院子里不是拔草种菜,就是编绳子。熟悉他的邻居都会说,老人的健康长寿,除起居有常、饮食有节、生活习惯好、儿女孝顺外,还和他平时爱织绳子有很大关系,那就是专注坚持做一件事情,心无旁骛,一直到老。
记者到老人家时,老人正在纺绳子,记者问纺绳子何用时,老人说可以送人,农村人晾晒衣服可以用到绳子。老人的儿子栗建忠拿出花花绿绿的绳子让记者看。他告诉记者:“老父亲一生平平淡淡,一直以种庄稼和养牲口为生,但也乐善好施,平时谁家有红白喜事他都喜欢过去张罗。这不,他现在编的绳子都是送给亲戚、邻居用的,从来没有卖过钱,一旦谁说这绳子好用、结实,老人的脸上就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我母亲已经去世20多年了。我爱人也去世10多年了,我唯一的儿子在外打工,儿媳妇和两个孙女与我们一起生活。记忆中就是农村人这平平常常的生活,也没什么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老人的儿子停顿了一下,似乎人生的画面太过悠长,需要一点点去回忆、去梳理。他告诉记者,其父母都是庄稼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管日子过得有点窘迫,但夫妻恩爱,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长寿秘诀之粗茶淡饭
当记者问及老人的饮食习惯时,老人淡淡一笑,娓娓道来:“以前的日子苦啊,吃没吃的,穿没穿的,粗茶淡饭,自给自足,那时候穷怕了,十几岁时挖野菜、摘桑叶,根本吃不饱饭,现在白米白面,有肉有菜,所以很珍惜现在的生活。”
是不是西平县的老人拿手绝技都是烙馍?当老人说他烙的馍极薄时,记者将信将疑。没想到老人麻利地洗手、舀面、添水、搅拌、揉搓、擀面……转眼间,一团面在他手里已变成张张薄饼,薄得均匀、薄得透亮,说薄如蝉翼也不为过,记者不由得想起了民间的那句顺口溜:“西平烙馍圆又薄,大风一吹过洪河。撵得快了到漯河,撵得慢了过黄河。”
老人告诉记者,每到临睡前,他喜欢喝一杯西平的纯粮酒暖暖身子。说到这里,老人拿起一个酒杯给记者看:“其实我感觉一杯欠了点儿,我想喝两杯,但孙媳妇怕我年龄大了身体受不了,每天只让我喝这一杯。”老人说到这里,还下意识地吧唧吧唧嘴。“老人是不是又想小酌一杯了?”记者暗想。
记者和老人的邻居聊天了解到,该村村民都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主食以小麦和玉米、红薯为主。当地老人都有很好的饮食习惯,喜欢喝点小酒,多食粗茶淡饭。
长寿秘诀之含饴弄孙 “太爷,我放学了啊!”随着一声声喊叫,老人的大重孙女扔下书包,一个箭步抱住太爷。“老师又表扬我了,又该给我发奖状了。”幼童撒着娇,太爷满脸笑。这时老人的孙媳妇吴春燕告诉记者,别看爷爷高龄,他极疼爱重孙女,这不,每到农忙时节或者自己在家里腾不开手时,照顾重孙女的担子就落在了爷爷身上。爷爷喜欢推着小推车带着刚刚四个月的小重孙女不停地摇晃。说话间,小重孙女已被老人抱在怀里,左右端详,一点也不哭闹,她也静静地望着老人……这是跨越世纪的深情对视啊,一位百岁老人和一个不到一岁的孩子相互凝望的画面恬静又温馨。他们用特有的语言交流着,这一切都是如此的和谐和美好。
说到长寿,老人说,也没啥秘诀,就是心态平和,与世无争,安安稳稳,平平淡淡过日子,一晃,百十年就过去了。
长寿秘诀之敬老孝亲
“妮,吃饭了没?”一位老太太迎上前热情地和记者搭话。老太太叫张妞,今年92岁。她看上去面色红润,容光焕发。正攀谈间,其儿媳妇陈书红给奶奶从家里带来一件棉衣。“晚上有点儿凉,怕俺娘冻感冒了。”陈书红快言快语。她告诉记者,婆婆身体康健,且无病无灾,吃饭一般以面食为主,也从不挑剔。当记者问及老太太高寿有什么长寿秘籍时,陈书红说:“俺家可能有长寿基因吧,俺大姨今年97岁了,家在苍王庙住,身体好得很!”
杨庄村民勤劳能干、孝老爱亲、尊师重教,人们对老人的生活给予了太多关注。温馨舒适的环境让他们心情愉悦,老人们幸福感、满足感爆棚。这些社会道德风尚的主流,以及对精神家园的执着和坚守,铸造了“上善之乡”的文化品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孝老爱亲的环境滋润着这里的老人。
长寿秘诀之文化浸润
杨庄乡位于西平县城西22公里处,地处滞洪区,水质优良。圣人孔子曾在这里设坛讲学,保家卫国的合水“抗日围歼战”在这里打响,西平县第一个党支部“仪封党支部”也是在这里成立。这里还是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特别优秀的地方,有着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称,书法、剪纸、大铜器、戏曲等在这里代代相承,魅力无穷。
据了解,杨庄乡现有80~89岁老人993人、90~99岁的老人239人、100岁以上的10人,其中有10位抗战老兵也是高龄老人。
经过采访,记者得知,杨庄乡这些长寿老人都与自己的子女、孙子、重孙生活在一起,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儿孙绕膝,家庭和睦,能够享受天伦之乐。这里实在是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各方面均衡发展、生机蓬勃,是宜居、宜业、宜老、宜游的好地方。
长寿秘诀之有爱相伴
夕阳西下,余晖绚烂。
晚霞中,一对夫妻从马路上走来,他们喃喃私语,相依相偎。记者和他们闲聊得知,老人叫王玉霞,已近80岁,因腿脚不便,经常被爱人张沛然搀扶着出来散步,因为爱人的体贴入微和悉心照料,王玉霞走出疾病的阴霾,每天笑对生活,两人恩恩爱爱,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
长寿到底有没有秘诀?记者认为,众多西平老人之所以活到百岁,皆因有爱相伴。爱,来自相濡以沫的爱人、敬老孝亲的子女;来自善良友爱的邻里、美好和谐的人居环境;更来自西平县委、县政府创建“长寿之乡”的举措以及多年来持续不断地对健康养老事业的关注和投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孝善文化、长寿文化,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