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卫中
“爬格子”,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时代照着作文本上的格子写作文,或工作人员照着稿纸上的方格写作,或顺着横格子写公文、写稿子等,故俗称“爬格子”。
我这一生靠“爬格子”吃饭,自1978年底入伍,又由部队转业到新蔡县民政局工作,直到退休始终爱着业余报道员这一行。我累计写了数十本新闻理论文章、报告文学、散文、随笔等,各项立功受奖证书一木箱。回顾40多年的业余写稿生涯,饱含了我“爬格子”的酸甜苦辣,依我看来,至少有这几苦:
脑力之苦。假如不是渴望通过“爬格子”改变自己的命运,估计我中断“爬格子”不止一万次,因为它太苦了。刚入伍不久,连队挑选我当报道员,从此,我爱上“爬格子”。处在“文革”时期读书的我,虽爱写,但对新闻报道一窍不通。我如饥似渴地向报纸学、向书本学、向行家学。每当报纸送到,我急忙看动向、看好文章,然后剪下来,分门别类收集资料,破除“本领恐慌”。虽参加过短期培训,但实际“操作”依然困难,不会写逼着自己写,写不出来硬写,像挤牙膏似的,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弄得头昏脑涨。过去是这样,现在写稿子也不容易,不动脑筋写不出鲜活的稿件,也登不了报。有时过于用脑把自己给写傻了,如痴如醉,把身体写受伤了,患上腰椎和颈椎病。当业余报道员,尽管不受硬性指标限制,难免有领导或同事一起谈论,某某单位见报了,虽不指责,当别人见报,自己发出的稿件石沉大海,我惭愧得满脸火辣辣的,无地自容。
费时之苦。对重要稿件,尤其经验新闻、纪实文学等文章,都需要深入采访、深思熟虑、提炼标题、构思结构、加班赶写、精心修改的时间过程。为了争速度、抢时间,哪怕是炎热酷暑、数九寒冷,即使深更半夜也要爬起来伏案写作。夜深人静的时候,思路变得异常清晰,视野也跟着开阔起来,我还往往能够一鼓作气完成稿件。常常为一篇稿件的题目,或小标题的制作花费大量时间。如:2023年10月,我写《新蔡县智慧赋能让界线联检更精准便捷》一稿,为了让编辑认可,我在标题新颖和4个小标题的对仗上下功夫,构思了好几天,白天走在路上想,晚上躺在床上也想,吃饭的时候还在想,废寝忘食一词来形容一点不夸张,想好了趁热打铁写出来,再冷处理,精心打磨,直到自己满意才发稿,终于很快见刊。
现在,每个工作日,我一进办公室,就一门心思帮助新手修改公文、写稿子,除了去洗手间,珍惜一分一秒,仍觉得时间不够用。
斥责之苦。“爬格子”,亦称“苦行僧”,既没有实权又辛苦。有些人对“爬格子”不理解,有时甚至遭遇白眼。刊发出的稿子,很难做到每篇都合所有领导的意,因此,会遭受批评、训斥。记得30多年前,原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刊出我写的《32张电影票》一稿,报道的是全连90多名官兵为32张电影票发扬风格,相互谦让的事迹。当时有位干部因公外出,稿件里没提及他,见报后,他一时产生了误解。还如,有位连队报道员由于见报心切,写了一封读者来信,建议《应加强对枪支妥善保管》一稿,本意是好的,稿子刊登后,披露了某连队对枪支保管不严的现象,他却受到营连首长的批评。由此说来,“爬格子”有时也存在出力不讨好受之苦。
写稿需要投入精力,顾不了家务,常受斥责,妻子说我:“整天只顾埋头写稿子,接送孙子上学时间没准、不靠谱”;学校老师戏称我“王迟到”,有时请同事提醒我,“该接孙子了。”
“爬格子”虽苦,但苦中有乐。
乐在领导欣赏。我参加工作以来,调动过多个工作岗位,荣立三等功两次,获得各种荣誉证书30多本。1984年8月,我从营部直接调到师机关工作,8年后转业被安置县民政局工作,有战友、老乡见我工作顺风顺水,问我“花了不少钱吧?”我回答:“调入师机关工作,靠的是学术文章、新闻报道、练书法;安置到县民政局工作,凭的是见报文章;单位返聘我重操旧业,也得益于几十年的‘爬格子’。我认为,无论哪个单位的领导选调你,都是看中了你能‘爬格子’,欣赏你文章写得好,能为单位增光添彩;给你请功授奖,是鼓励你再接再厉。我觉得,能成为受领导欣赏的人,是人生中最大的乐趣。”
乐在养生健脑。退休后,我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三不玩牌,只有爱写作的习惯。在单位没有担子,不受约束,动笔写信息、写新闻稿件,我把它作为修身养性、益寿健脑的“法宝”。因为笔耕需要动脑动手,需要读书看报,不断学习,拓宽视野,用手中的笔讴歌民政战线的新人新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生活着、学习着、感悟着,忘记了年龄、忘记了苦恼、忘记了病痛,活动了脑细胞,避免患老年痴呆,既高雅又健脑养生,对自己、对单位都有益处,何乐而不为呢?
乐在采访交友。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是写作的基础,不临沧海,怎知鲸鳌腾欢;不登高山,怎绘峰峦秀丽。我不仅采写民政稿件,还广交朋友,扩大采访面。与先进典型交“友”,面对辉煌业绩,感受模范力量,如:2021年我采写的《“公婆也是亲爸妈”》一稿,先后被《河南日报》《驻马店日报》等报刊发,“一石激起千层浪”,文中女士被表彰为“驻马店市好人”、市县级“最美教师”、市级“文明家庭”,县文明办夸我写得好,我心里乐滋滋的;与老寿星交“友”,讨教长寿秘诀,我先后采访报道了5位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县委、县政府召开大会为他们祝寿;与文艺人员交“友”,既能欣赏精彩演出,陶冶情操,又报道了他们的奉献精神;与医务人员交“友”,赞美白衣天使,领略养生之道,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在多路采访交友中,让自己的情感互动起来,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
乐在成果共享。每当手写的书稿化为墨香的铅字文章呈现在眼前时,我的欣喜之心像千斤重担落地一样轻松;尤其同事及亲朋好友从报刊或网络阅读我的文章后,纷纷来电祝贺、点赞,我心里美滋滋的;令我高兴的是有影响的文章刊登后,受到上级表扬、或被评为报刊优秀作者、或征文获奖,觉得有一股暖流热乎乎的;当有书刊寄发稿费时,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我情不自禁地请同事下馆子,还请两个孙子下饭店解解馋,启发孩子好好学习,将来“青出于蓝胜于蓝”;也会给妻子购买时尚衣物以作纪念,答谢她一心一意支持我“爬格子”,让大家共同分享我写稿成果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