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15日
水煎包与花生汤圆
  文/李昕
  我年少时在乡村长大,家乡位于黄淮平原上,位置偏僻,村子距遂平县城约20公里,村里人很少去县城,很多事情是通过赶集解决的。从村东南出发,行2公里,就有一个清同治元年沿袭下来的古集镇——神沟庙。
  说是镇,其实也就只有两条短街,东西街长六七米,南北街长300米,两街在学校门口相交,呈“丁”字形。每年逢农历三月初八,神沟庙有7天庙会,请两台地方戏,两个戏班隔空对飙。锣鼓管弦的氛围下,牲畜、农资、服装、百货等交易随之进行,餐饮则以小吃及零食为主,凉粉、豆腐脑、水饺等摊位沿街摆放,热闹非凡。
  小孩子跟着大人赶庙会,除了看稀奇,总难免缠着大人买些吃的喝的。我那时也就六七岁,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远远地就被一种扑鼻的香味吸引了——水煎包。那时,在我眼中,4个水煎包、1碗加白糖的豆腐脑,就是人间美味。
  我四五岁时,父亲在县城的供销社工作,长年不在我的身边。偶尔,父亲从乡下用自行车载我进城玩耍几天。记得每次进城,当我们路过一个小十字路口新华书店(旧址)北门时,父亲都要停下来,买一碗汤圆给我吃。汤圆是用糯米粉滚成的球状(中间包一粒花生),等水煮沸了下锅,待沉入水底的汤圆浮起来,用木勺舀出锅,加一勺白糖,即可吃了。我们当地盛产冬小麦、玉米、大豆、芝麻和烟叶,不产稻米。我偶尔吃一点儿大米,也觉得不太好吃。可就是这样简单制作的糯米汤圆,1元钱5个,却成为我童年最喜欢的美味之一。
  多年以后,我行走四方,吃遍各地的包子和汤圆,如开封第一楼的灌汤包、北京的庆丰包子、扬州三丁包、宁波汤圆、成都的赖汤圆(素汤圆、荤汤圆),都没有小时候的水煎包和汤圆好吃。
  其实,我也明白,即使今天让我再次去吃当初的水煎包和汤圆,恐怕再也吃不出当初的那种香和甜,但就是这些承载了我们那一代人的童年快乐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