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惠泉
鲁迅故里游人如潮,刚来的都在排队。来绍兴,如不去鲁迅故居看看,就像去北京,没去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伟人一样。鲁迅,成了绍兴的一张名片。鲁迅的魅力,让外地人对这座千年古城有种割舍不掉的感情。
浙东一带自古文脉昌盛,绍兴更是这块风水宝地上的一颗明珠,这个地方出的名人实在是太多太多,而鲁迅仅为一人而已。
我们大多数人是从课本上知道鲁迅的,最初也读不懂他的文章,甚至觉得拗口,不晓得怎么好,把这样一个人弄到教材中去,几乎每册都有,年年还要考试,只好硬着头皮去读,读着读着,竟读出了一些滋味,就像绍兴的臭豆腐,意味深长,疗愈各种甜俗,长大后还买了套他的全集。随着年岁的增长,更觉得他是一个好玩儿有趣的人,就连他严厉的外表,也觉得很艺术。
他深刻的文字和思想,不仅仅源于见多识广,也源于社会家庭的变故,正如曹雪芹的《红楼梦》,经家族重大遭遇,看透了红尘世间的冷暖,说是满纸荒唐言,又哪里不是一把辛酸泪呢?周家祖上是绍兴的望族,祖上曾做过四品的翰林,看他家的老宅院落,可知真的家大业大,是阔绰过的,后来家道衰落,以至于到卖房子或日日去当铺质换的地步,所幸他的母亲好强,也比较有主见,努力供养孩子读书上进。哥哥更要担负起家族振兴的希望,到南京去上学,去日本留学,一路奋发,也养成了浙人峻励热忱、勇于打拼的性格。弟弟从小多被宠爱关照,保留不少大户子弟的习性,温室里花草的习性,去日本上学乃至后来的生活,都有哥哥资助的身影。二人在文学上的成就不相上下,但文风可看出趣味的不同。
故乡永远是故乡,孩子毕竟是孩子。绍兴是鲁迅笔下抹不掉的记忆,《孤独者》中的S城、《阿Q正传》中的未庄以及《明天》里的鲁镇等等,更有那百草园中的童年故事。
随着层层叠叠的游人,我们穿过一间又一间的房屋,终于来到鲁迅写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还有紫红桑椹的百草园,可惜没有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也没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我们只看到高大的围墙和白白的围墙之上的穹顶的蓝天。
出鲁迅故居不远,过一道石桥,见一道黑色的竹门,院内先是思仁堂,中式客厅,厅墙上方悬一幅山水画,两边是俞曲园的隶书联,联曰“君子处事有忍乃济,儒者属辞既和且平”。这是寿家的台门,过此屋,后面便是三味书屋了。三间老式的木式房子,东间是寿镜吾先生的卧室兼书房,西间大约是会客厅,中间一间稍大,中间后墙正上方挂着“三味书屋”行书大字,骨力深具,神采飞扬(所谓三味者,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下面是一幅松鹿图,两边的柱子上有“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的对联,匾与联皆为梁同书写。寿先生的讲桌在屋内正中间,鲁迅的课桌则在东北角,光线不是很好。他其实是先生很看重的学生,原先坐在采光好的南墙窗下,因为学生经常出入,不够安静,他便主动要求把座位移到了暗处。很多人拍照,想一睹当年先生因为迟到被罚在桌子上刻的那个“早”字。寿先生是“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素以严厉著称,然先生并不死板,他鼓励学生读《四书》《五经》之外,也讲授外面新鲜的事物。鲁迅因比别人学得快,常得寿先生称赞,可谓严师高徒。从鲁迅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对先生的敬爱之情,以及私塾对他的深远影响。不过,那时书毕竟还是少,远不如现在丰富多彩,不知寿先生教学中有无师生互动与讨论之内容,若他思想开放,也许会组织学生走出学堂,多接触些自然考查之类的事项,若在今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也是有的,三味书屋如果再宽敞明亮些,课外活动时空间也大一些,鲁迅也许会更厉害吧。
天已晚了,鲁迅故居要闭馆了,纪念馆和祖宅是没时间看了,不少游人留恋此处不舍得离开,还有不少人急匆匆地赶来。我暗想,他们,当然也包括我,大家都在看些什么?寻找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