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0日
文物“活”起来 文化“火起来”
——感受厚重天中的文化力量
    博物馆里的文物是认识历史的活化石


  文/图 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行走”天中大地,“触摸”厚重历史。脚下这片孕育过盘古文化、伏羲文化、重阳文化、梁祝文化、冶铁铸剑文化的土地。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传说中,太昊伏羲在上蔡县城东的蔡岗用蓍草和龟甲占卜天象,留下了伏羲八卦亭;盘古开天的传说在泌阳县盘古山一带流传至今。《驻马店通史》记载:“这里是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充分证明,从我国史前文化到文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包括本区在内的中原文化始终起着中心作用和导向作用,因而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
  位于黄淮流域的驻马店长期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九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名不虚传。也正是在当时处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魏晋南北朝后,这里由鼎盛逐步走向衰落。
  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名字,这些名字灿若星河,每一个都足以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李斯、召信臣、许靖、狄仁杰、朱胜非在这里留下一段段史话;桓宽、干宝、许慎等文学家在这里留下精彩的文字,让我们能够通过他们的文字触摸一段历史、一腔豪情;还有彪炳史册的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以此为起点发挥着光和热。
  走进一方土地,认识发端于此的历史,我们不需要翻阅浩瀚的典籍,只需要走进当地博物馆,就能够一眼千年,透过历史文物,感知每一个朝代的风物,进而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记者从驻马店市博物馆获悉,该馆正在进行教育活动、宣传活动、义务讲解、专题展览等,通过富有创意、彰显特色的各类活动,让博物馆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从而让游客近距离了解厚重的天中文化。
   文物“热”起来 博物馆研学收获多
  “没想到咱驻马店历史这么丰富!真是大饱眼福!”5月14日上午,驻马店市博物馆人头攒动,一名小学生告诉记者,“通过参观学习,我更加热爱家乡,对先贤肃然起敬。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回报这片土地。”
  驻马店市博物馆积极拓宽“馆校联合”形式,邀请广大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来自漯河市、遂平县、平舆县的百余所学校师生相继走进博物馆参观学习。该馆近期共接待参加各类研学活动的学生五万余人次,讲解240余场。
  驻马店市博物馆坐落在天中广场南侧,是我市唯一的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目前正在进行的《天中金属文物科技保护成果展》位于博物馆3楼临时展厅,每天接待众多游客,让他们近距离感受文物修复背后的故事。近些年来,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传承文物修复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博采众长,使得原本残缺的文物经过巧手匠心得以完美呈现,从而让文物“活”起来。
  文物展展出的青铜器来自我市正阳县。正阳县闰楼商代墓地是豫南地区新发现的一处重要的晚商遗存,2008年至2009年由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对该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青铜器170余件,包括礼器、工具、武器等。这批青铜器纹饰精美,铸造水平高超,带有铭文是这批青铜器最大的特点,是2009年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
  文物“活”起来 寻觅楚长城遗址
  认识历史,一方面要走进博物馆,近距离观看藏品和文字图片,另一方面要到古迹现场,以感受历史遗迹的方式提升认知。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认识驻马店的途径很多——可以从历史书籍中了解、从文学作品中想象、从文物中感知、从遗迹中寻觅。
  驻马店历史厚重,可以从楚长城遗址窥一斑而知全豹。楚长城是我国修筑最早的长城,楚长城遗存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驻马店市区西部县区的密林深处、走近它,宛若打开一本留有余温的历史书籍,眼前出现一幕幕楚国社会经济世俗的历史画面。
  据驻马店地方史专家余全友介绍,泌阳县楚长城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北部,是南阳盆地东出北进的要道。南北跨度105公里,历经象河、春水、付庄、贾楼、王店、高邑、马谷田、泌水、花园、羊册、郭集、黄山口、下碑寺等13个乡镇,时代均为春秋战国。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楚国为“控霸南土,争强中国”,约在楚文王十二年(前678年)伐申灭邓之后,在南阳东北开始修筑长城,设缯关。该长城自隹隹(今鲁山境)经方城山,达比阳(今泌阳)入唐河。战国时又展筑,西循伏牛山脉及白湍河分水岭入邓县。“楚恃以守卫其北境”。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联军与楚对峙于召陵,楚成王派大夫屈完出使齐军。屈完对齐桓公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齐遂与楚订盟,史称“召陵之盟”。该长城比齐长城早约300年,比秦统一后大规模修复的长城早约460年。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中原大地狼烟四起。这些扼据在楚长城附近的烽火台,成为防备敌人来侵的前沿哨所。前方一旦发现风吹草动,士气就会率先在烽火台最高处点燃牛粪和湿草。平地上的这股黑烟,成为接力传报信号。
  泌阳长城遗产有确凿翔实的金文和其他史籍记载,经典典籍有《鄂君启金车节铭文》《水经注》《嘉靖南阳府志》《资治通鉴》等,在长城资源遗存上这里也极富特色,保持着楚长城的典型原始风貌,在长城涵盖的诸县中位列前茅。在泌阳13个乡镇中长城蜿蜒,关堡相望,烽遂相连,山险、河险据于要津,独占楚长城东部半壁江山,素有“宛东岩邑”美誉。
  初夏时节,麦浪翻滚,记者在山坡间寻觅,寻觅楚长城遗址,感受古长城与烽火台在历史上曾经的作用。楚长城始筑于公元前656年。主要分布在象河关,即今天的象河乡和春水镇。象河关段包括界碑河山险墙、象河关墙体、界壕、烽燧以及象河关遗址、百口井遗址、马庄遗址、五里堡墓地、老屯冢、诸多山寨等,绝大多数修筑于春秋时代,后来到战国时代又展筑或扩建。墙体以夯筑为主,以白膏泥铺地或加层,少数烽燧有堆筑现象。一个横断面就是一个断代史,一段楚长城,就是一个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史。象河关长城是楚长城中修筑最早的一段,有明确的文献,有丰富的民间长城故事传说。
  文物“动”起来 寻找蔡国故城
  让我们将目光转向拥有长达五百年建都史的蔡国故城。它历经西周和春秋的漫长岁月,曾经是谜一样的存在。
  固若金汤的城池见证着岁月变迁,沙场征伐的鲜血染红了护城河,一次次城门被轰然打开,蔡人一次又一次迁徙流放,民生的疾苦、民族的融合,都化作一缕青烟。
  如今烽火不再,车马归于沉寂,历史跨越了三千年,作为迄今保存最完好的西周古城,向世人讲述着这片土地曾经发生的故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西周,遂封其弟叔度于蔡,建立蔡国。后因屡受楚国侵犯,蔡平侯迁都到新蔡。
  公元前522年,迁都新蔡的蔡平侯卒。蔡灵侯之孙东国杀平侯子自立,是为悼侯。蔡悼侯在位三年而崩,其弟申即位,是为蔡昭侯。公元前509年冬,蔡昭侯到郢都朝见楚昭王。把一件名贵的裘皮和一件稀世的玉佩献给了昭王。但未给令尹子常好处。子常就在楚王面前历数昭侯的种种不是。原本乘兴而来,踌躇满志的蔡昭侯硬生生被楚昭王软禁了三年。
  国不可一日无君,得到讯息后的蔡国一时间乱了方寸,蔡国上层如热锅上蚂蚁。后来有人出主意,派人去楚国贿赂子常,随后蔡昭侯获释。在渡汉水时,一袭深衣的蔡昭侯发誓:自己若再渡汉水朝楚,就受水神的惩罚;天下诸侯如果征伐楚国,蔡国一定做前驱。
  于是,蔡昭侯先联合卫、晋灭掉亲楚的沈国(今平舆)。楚出兵围蔡,晋却临阵脱逃,见死不救。形势十万火急,蔡昭侯只得把儿子送到吴国当人质,请吴出兵。公元前506年,吴蔡联军攻破郢都。
  公元前494年,恢复元气的楚国攻破了蔡都新蔡。依当时“灭国不绝祀”的惯例,楚指定蔡在长江之北、汝水之南建立小邦。蔡昭侯遂决定远避强楚,与盟友吴国比邻。
  公元前493年,蔡昭侯迁都下蔡(今安徽凤台县县城下蔡镇)。周朝时以西为上,以东为下,故称东面的州来为下蔡。蔡侯齐四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至此,蔡侯国共历23世25君,共599年。
  然而,蔡国灭亡,蔡国统治者的后代并未被斩尽杀绝。泪别家乡的蔡国人来到位于湖北南漳、宜城两县间的荆山东麓重新建国。这个地方处于崇山峻岭中,故被称为高蔡。1955年,在此出土的“蔡侯朱之缶”,就是下蔡南迁建国的明证。
  《史记》记载:下蔡被楚攻破后,蔡侯齐率部分王族逃亡到了吴国,到了今江西省上高、宜丰、万载一带。《上高县志》:周定王二十年(前447年),楚师灭蔡,蔡侯齐出亡,逃到江西,建都望蔡(今上高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取蔡齐侯流亡于此建都望蔡之故事,分上高县建上蔡县,后改望蔡县。
  战国初,上蔡城成为军事重镇,西通方城,东通沈、项,南通息,东北通陈,北通郑。
  蔡国故城整座城池呈长方形,南北略长,东西稍短,面积8.86平方公里。清康熙年间撰修的《上蔡县志》记载:“蔡国故城:址高一二丈,周围二十余里,其形如山……”
  蔡国故城有城门,南面三座、东西北各两座,共九座城门,有瓮城、门卫房,内有宫殿区、作坊区和居住区,外有护城河、蔡侯墓及贵族墓葬区等。西、南城墙现保存较为完好,城墙为黄黏土夯筑而成。故城西垣高台之上有蔡侯望河楼,北垣有烽火台。古蔡国的手工业作坊区分布于故城内外,其中制骨作坊区在宫殿区东北,在制骨作坊区曾出土过针、锥、簪、镰等骨器。陶窑遗址在故城南部,里面布满了红烧土和春秋时期的陶片。
  1996年,蔡国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