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健
“最近我看到报纸上登的有你的文章。”袁老师同我坐在客厅,说这话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以看出,他在为我的作品发表感到高兴。
“是的,写两篇文艺稿件在报上登了。”我说,那都是人生中、记忆中的事。
周末,袁老师提前打电话预约到我家,说跟我“喷喷”。是的,好久没见到袁老师了,也挺想他。不过,接到电话后我心里还是很不安——主要是他太客气,每次来他都会提着点心、茶叶等之类的物品,搞得我很不好意思。这次果真依然如此。从袁老师手里接过物品,我脸发红、心发烫。
袁老师,名叫袁子亮,正阳县电业局(公司)退休干部,今年80多岁,比我的父亲还稍年长。他的工作履历中有38年是在办公室,特别是他在负责办公室工作期间,正阳县电业局(公司)办公室的各项工作成了省市县电力系统和全县各单位办公室学习的楷模,并多次受到表彰。因为对文字工作的那份热爱,我和袁老师成了忘年之交。
日常接触中,我发现袁老师和蔼可亲,有时话语间还不乏幽默感,给人一种可亲、可敬、可爱的印象。他确定的“正阳县袁氏家族行为守则”,入选河南省史志办编撰的《河南省家训家规》丛书。“勤奋做事,诚信待人,乐善好施,孝老爱亲”,这16个字成了袁家的家训箴言。
让人钦佩的是,袁老师退休那年,4个子女每年所给的一万多元“孝老基金”,他全部拿出来作为公益基金,到敬老院慰问五保老人、资助困难学生……
我喜欢文字,爱好写作。一天不读,尤感空虚。袁老师给我送来了《正阳史志》《正阳记忆》等具有历史收藏价值的史料类大部头读物。“这些包含正阳的基本情况、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情况,多看看对你写作有好处。”袁老师语重心长地说。
喜看尤喜写。要是有几天看不到我的文章,袁老师见面后就会说:“陈健,这段时间没看到你的文章了。”听到这话,我就脸红心跳,总觉得愧对了袁老师的期望。因此,我时时不敢松懈,害怕辜负了这位80多岁的挚友和长辈。
那天,我趁着双休回老家看望老父亲。老父亲已进入耄耋之年,平时经常嘱咐我一定要好好工作,要对得起每月得到的那份工资,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穿钉鞋、走泥路——一步一个脚印。
那天中午,同桌就餐,父亲双眼盯着我,突然说:“东坤啊,你这段时间没有好好工作呀!”我愣怔了一下:“你怎么知道,从哪说明我没有好好工作?”“这段时间我没有在报纸上看到你的文章。”父亲说。
确实如父所说,那段时间因为奖励一事,我心里闹起了别扭,一时赌气搁笔不写。听我向他倾倒满肚子的苦水后,父亲开导我说:“你不能因为那一点事就赌气,就放任自我,上面定的规矩也不是针对你一个人。”听着父亲循循善诱的开导,我没有再说什么。
父亲喜朋好友,通常往大街上一站,朋友围一圈,有说有笑,甚是开怀。有不少知道他喜欢看报的朋友,还顺便提供一些最新的报纸给他。父亲最清楚,我是靠“一支笔”走出农村、踏上工作岗位的。所以,父亲在报纸上关注着我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不知道,那段时间父亲从报纸上看不到我的文章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其实,关注我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之中,有亲人,也有朋友。我总认为,生活中有人时时关注,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这幸福会驱使你不断地追逐阳光,向上向善;这幸福会鞭策你不断向前、毫不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