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9日
文化“愚公” 挖“山”不止
——记平舆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原所长张耀征
    张耀征在撰写稿件

  文/图 魏玉云 刘舸
  日前,在接到省委老干部局关于开展“礼赞辉煌成就·聚力更加出彩”征文活动的通知后,现年71岁的张耀征欣然命笔,撰写稿件,回顾了自己一生成长奋斗的经历,抒发了为弘扬天中文化继续奋斗、再立新功的信心与热情……
  张耀征,1953年出生于平舆县老王岗乡贾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6年,因在抽调县、市文史部门从事地名志、地方志编写工作中表现出色,在医院工作了16年的他正式成为一名文史工作者;1990年,开始担任新成立的平舆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直至2014年6月光荣退休。
  挖掘“车舆文化” 助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在天中文化研究的漫漫长路上,张耀征始终以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勇于担当的文化自觉、真挚厚重的赤子情怀,潜心探索天中文化的历史经纬,深入发掘家乡流光闪耀的历史遗存,在地方文史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他参与编写了首部《驻马店地区志》等3部驻马店地区(市)文史资料,主持编写了首部《平舆县志》等3部平舆县文史资料,独立完成了《周氏源流志》等两部姓氏文化专著,以及撰写了《中国车辆的发源地“挚国”史考》等一百多篇论文。由他参与编写或独立完成的多部文献资料、专著专论获得省、市一等奖,不少论文被市级以上专业书刊收录、发表,或在国家、省、市学术会议上宣读。
  张耀征撰写的《中国车辆的发源地“挚国”史考》及其他7篇相关论文,为平舆后来成功申报“中国车舆文化之乡”提供了重要文献支持。2007年11月12日,平舆县被正式命名为“中国车舆文化之乡”。
  为借助“车舆文化”赋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平舆县委、县政府采纳张耀征的建议,建成了车舆文化主题公园奚仲公园、车舆博物馆,开发了“车舆文化旅游”特色文旅项目,最终成功打造了“中国车舆文化之乡”这一闪光的县域文化名片。也是得益于他的研究成果,平舆县后刘乡被确认为秦汉时期的“阳城故城”、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故乡,省政府于2007年9月正式公布将后刘乡更名为阳城镇。
   挖掘“姓氏文化” 助推平舆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张耀征撰写的《天中姓氏文化评述》一文,较早对“沈姓”“袁姓”“周姓”等14个发端于古天中地区的大姓作出概述,在海内外产生积极反响。从2009年开始,东南亚地区的沈氏宗亲每年都到平舆县射桥镇的沈国故城、沈氏墓园凭吊祭祖;东南亚袁氏宗亲会在平舆县阳城镇东汉名臣袁安故里的袁冢,拓建了“汝南袁氏墓园”,袁隆平先生还亲自题写“汝南袁氏源远流长”碑文,立碑于此。特别是通过对平舆县老王岗乡刘庄村一带的刘岗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及文献研究,在河南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指导下,张耀征集数年之功编写了《周氏源流志》《周氏汝南堂根脉溯源图典》两部专著,推动学界结束了对周姓族源的长期争议,最终认定刘岗遗址即“汝南安城故城”、周氏“汝南堂”发源地。从2018年起,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港台地区及全国各地周氏族裔,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都来平舆举办“汝南周氏文化节”,在位于“汝南安城故城”遗址的周氏墓园、周氏文化园开展祭典凭吊活动。张耀征用自己在姓氏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海内外天中儿女“找到回家的路”,助力驻马店、平舆扩大了对外开放、加快了招商引资,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在张耀征经年努力下,平舆县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非物质遗产传承同样取得累累硕果: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从他刚调到县文化馆文物组时的7个增加到目前的47个,其中沈国故城、普照寺秀公戒师和尚塔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张耀征独立完成的《太平车制作手工技艺》等3项研究成果于2007年被同时列入第一批全省非遗名录后,平舆县非遗申报工作大步迈进,目前全县各级非遗项目已有67项。
  1992年、1996年,张耀征两次被评为驻马店地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省总工会表彰为全省自学成才积极分子;2005年至2014年连续3次被评定为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5年7月被驻马店市人事局、文化局联合表彰为“文化先锋”;2007年被评选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被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颁授“文化愚公”奖。同年,他又获得文博专业副研究员职称。张耀征还被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等国家和省市级单位分别吸收为会员、常务理事、名誉馆员、特约研究员等,并分别担任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和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等文化组织的领导职务。他还曾当选为驻马店市第二届人大代表,平舆县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多次获得省、市、县表彰奖励。
  挖掘整理民间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退休至今10年来,张耀征一直未停下奋进的脚步,而是将关于平舆民间文化的专题研究进一步做足、做实。
  平舆万冢人万道同(1870~1958年),在近现代豫东南地区民间文化领域占有突出地位。万道同,号懒园,16岁中秀才,28岁为拔贡,一生酷爱戏曲艺术,曾记录整理大量大调曲子曲谱、自编改编舞台剧目30余个。他创立的“丝弦道”成为深受豫东南老百姓喜爱的地方特有剧种,被称作“拔贡戏”;其诗集《懒园诗词》、文集《懒园笔语》也广为流传。早在青年时期,张耀征即对万道同“丝弦道”产生浓厚兴趣,并与汝南县老干部、万道同“丝弦道”曲辞搜集大家冀世清结为莫逆之交。冀先生曾把自己搜集整理的《懒园新曲杂调》和珍藏的中国近代史丛刊《捻军》一书赠予张耀征,叮嘱他:“我仅注解了《懒园新曲杂调》曲辞里的方言俚语,其中大量的名词典故、人文故事,还望老弟日后挖掘诠注。”张耀征始终不忘老友嘱托,他在完成“平舆丝弦道”这一省级非遗项目后,仍深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退休后,他把编写整理《平舆丝弦道》书稿作为首要目标,借助大量古今文献典籍和工具书,把《懒园新曲杂调》中的72首曲辞和《懒园诗词》的每首诗词,用通俗明了的文字一一作出注解阐释,直到2022年夏天全部完成。他又不惜耗费大量心血,完成了平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3部书稿的搜集整理、注解阐释和《挚地春秋》书稿的编写工作。目前,张耀征正对以上总计500余万字的《平舆民间文化集成》(5卷本)进行最后梳理,将于年内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5卷本的《平舆民间文化集成》,进一步丰富了平舆民间文化研究的内涵。他表示,要以这部浸透着他整整10年心血的著述回馈家乡、泽被后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