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一家合影 文/图 全媒体记者 许静
从困难时期的救命粮到小康生活的健康美食,红薯深深扎根在西平人的饮食习惯之中。
日前,记者在西平县焦庄乡姚庄村采访时,正逢百岁老人王三妮和儿子陶明喜“吵”得热火朝天:“吃一辈子红薯了,我还是吃不够。一天不吃,心里就慌,你们说红薯没营养,我这不也活到了100岁!”“好好好,晚上还给你熬红薯糊糊,云豪刚给你买的红薯,让你尝尝甜不甜!”
拗不过母亲,陶明喜败下阵来。陶明喜也近80岁了,看上去善良憨厚,但是一点也不像个老人,用他的话来说:“上有老娘在,我可不敢老。”
王三妮出生于1924年3月26日,已五世同堂,前段时间她刚过了百岁寿辰。据老人的孙子陶云豪介绍,老人过百岁生日时,他的父亲和姑姑们请了三天大戏,亲戚朋友都来给奶奶祝寿,非常热闹。
年轻时走路带风
王三妮家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茂密的石榴树遮住了半个院落。“由于这棵石榴树太茂盛,有的快伸进屋里了,只好忍痛割爱修剪了一部分。否则,这棵树要把整个院子遮住。”老人的儿媳刘美玲说。
不难看出,这棵石榴树历经风雨,陪伴着王三妮,同时也见证着这个家庭几代人的幸福生活。
刘美玲告诉记者,多年的婆媳生活让她们已经成为知己。她和婆婆相处了半个世纪,几乎没有红过脸、拌过嘴。
“我妈年轻时身体就好,走路都是一路小跑,我们兄妹几个都跟不上。”陶明喜告诉记者,母亲只有他一个儿子,自小视为掌上明珠,小时候家里穷,如果烙有白面饼,王三妮总舍不得吃一口就留给了自己。家里还有5个妹妹,对母亲都很孝敬。
“不跑能行吗?我得养活你们兄妹6个。”老人插话道。
步履匆匆,奔跑前行。王三妮用脚步追赶着日月星辰,丈量着百年人生。
2 一辈子离不开红薯
王三妮告诉记者:“我就是吃红薯长大的,从小就吃红薯,十几岁的时候,就天天吃红薯,直到现在。”老人说,可能是从小吃红薯吃习惯了,直到现在还爱吃。虽然现在大米、白面、小米、鸡蛋、面包应有尽有,但是她唯独喜欢吃红薯。“如果说高寿和饮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我妈高寿的秘诀多少有点‘不足为外人道也’,那就是一日三餐几乎两餐都要吃红薯,雷打不动。”陶明喜说。
陶明喜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忍心再让老母亲一天到晚吃红薯了。经过多次劝说,终于和母亲达成共识:晚上可以酌情减量,早晨、中午必须准备一大碗红薯。你想给她改善伙食,端过去鸡肉,她也不稀罕,自己去厨房找红薯吃。一番拉锯战,大家也让步了,想着法子以红薯为食材烹制不同的美食:炸红薯丸子、擀红薯面条、烙红薯饼、炖红薯粉条……真是应了一句老话——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
“我家老太太就爱吃红薯,百吃不厌。这不,现在姑娘们回来就给她带烤红薯。”刘美玲说,婆婆爱吃红薯,怎么吃都吃不够。可能是她的胃口比较好,吃红薯能消化吸收,有的人胃口不好,吃多了会难受,她怎么吃都没事,这说明老人的肠胃功能真的很好。
岁月总是不经意改变着容颜,但无论生活如何变化,王三妮对于红薯的深情都始终如一。也许,她独爱红薯特有的香甜,纵然品尝多年,却不曾减淡分毫。
3 勤劳善良受尊敬
“我年幼的时候,织布、纺花、缝衣服……”王三妮说,虽然她没上过学,不识字,但年轻时一天能纺一斤花,还会做衣服,“那时候长辈经常夸赞我,说我心灵手巧,将来肯定有福气。”
据刘美玲介绍,老人性格温和,年轻的时候精打细算,到现在还是很会过日子。虽然现在生活好了,再也不用为吃穿发愁了,但老人还是喜欢穿自己做的衣服,给她买了新衣服她也不穿。在吃的方面,老人也比较节俭,从来不主动向儿女提要求,说只要有红薯就够了。
老人乐善好施,自己家的石榴,她不让家人卖,都送给邻居、亲戚吃。在孙子的记忆中,全家人都爱在石榴树下乘凉、聊天。
记者和老人的儿子、儿媳妇聊天的时候,老人不时地揪揪自己的耳朵,表示很想知道我们在说什么。说也奇怪,当我们问老人问题时,她说自己耳聋了,什么都听不到。只有她儿子在她耳边问话,她才能听到并回答得一清二楚。或许,老太太是“选择性耳聋”吧。
正说话间,邻居故意逗老人说:“你还认识我不?”
“咋不认识?你不是小黄吗?我和你妈从前是邻居,我俩关系好得跟一个人似的!”一句话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99岁的时候,也就是去年,老太太去女儿家时不慎摔伤了腿,这才不干家务。”刘美玲介绍,老人是个勤劳的人,90多岁还能掰苞谷,扫院子。
正在采访中,奶奶的重孙子放学归来,小家伙先是喊了一声“太奶奶”,然后调皮在老人脸上亲了一口就要离开。老人一把拉住重孙子,抑制不住喜悦,她告诉记者,重孙子经常给自己捶背、端饭,重孙子端的饭自己都会吃个精光。
晌午时分,记者准备告辞时,老人的孙媳妇从邻居家端了一碗粉浆面条给奶奶品尝。“我奶奶也爱吃粉浆面条,只能晚上给她熬红薯稀饭了。”看来,孙媳妇也没忘记奶奶定的家规——最少一天两顿是红薯。
4 焦庄乡的“红薯经”
和百岁老人王三妮一样,西平县焦庄乡的人们大多对红薯情有独钟。当地也因势利导,念好“红薯经”,发展促振兴。
红薯粉、红薯面、红薯粉条、红薯面条……西平县焦庄乡充分利用红薯资源,精心打造长寿食品,不仅让当地老百姓饱了口福,还拉长了红薯经济链条,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至目前,焦庄乡高庙村红薯已成功申请注册了3个商标和2个绿色认证。特别是自西平县去年拿下“中国长寿之乡”的牌子以来,销量更是倍增,去年年产值620万元,利润90万元,村集体经济分红27万元。
西平县焦庄乡目前有百岁老人8人,90岁以上182人,80岁以上966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老人长寿除了爱吃红薯外,还得益于生态环境好、空气质量好、物产丰富。此外,这里人文环境也极佳,在乡风文明、乡土文化的熏陶下,广大群众对社会和家庭有责任心,热爱生活、上慈下孝、家庭和谐、生活规律、合理膳食、热爱劳动、心态平和、简单知足。
西平县焦庄乡各村还经常举办“感恩父母、关爱老人”孝善文化节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村风更加淳朴,村民更加团结,孝老敬亲已成为一种习惯。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西平县构建了多元化、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体系,让社会养老有保障,并加快破解农村“十化”问题。西平县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农副产品,孝善传家的文化熏陶,以及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保障体系,已经成为西平百姓长寿基因的一大“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