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通讯员 刘艺/摄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徐丹通讯员 陈远志)日前,记者走进泌阳县马谷田镇河南村的一片果园里,只见村民余中德正忙着在自家果园里摘桃子。他的果园中桃树有3个品种、梨树有3个品种。如今,他不仅依靠种植果树致富,还带动不少村民种植果树。
余中德的果园只是马谷田镇万亩果园的一部分。“我镇群众在依托种植果树致富的同时,还利用万亩果园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开了70多家,每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0多万元,推动了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该镇党委书记武芳民说。
据了解,该镇的万亩果园生产优质梨、桃、杏、李、柿等水果,品种有9大系列36个品种、100多万株,年产值1800万元。万亩果园以优质梨为主,种植优质梨树70多万株,年产量500多万公斤,产值1300多万元,主要有马谷田瓢梨、砀山酥梨、丰水梨等10多个品种。马谷田镇一直有种植果树的传统习惯,素有“瓢梨之乡”的美誉。近年来,该镇万亩果园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近年来,泌阳县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立足县域实际,围绕生态修复、污染治理和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坚持因地制宜,探索“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的三大新模式,有力促进了泌阳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围绕山区绿化,实施生态林果模式。该县坚持走生态产业化治理道路,针对泌阳山区面积广大的实际,通过科学规划,分区整治,综合治理,将水土流失区和废弃矿山变成青山,青山变为万亩林果园,打造成集生态有机水果、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基地,增加了群众收入,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助推乡村振兴加快步伐。目前,全县已建成马谷田瓢梨基地、贾楼白云仙桃基地、付庄黄金梨基地等6大林果基地建设,千亩桃园基地7个、万亩梨园和板栗基地4个。生态林果模式推广后,全县新增森林面积15万亩,高产园林1万亩,从事林果业的群众达10万人,林果业年产值超过3亿元,形成了“南梨、北核、中部桃、遍布板栗和杂果”的林果发展格局,昔日的荒山变成了林果飘香的花果山。
泌水倒流是泌阳八景之一,穿城而过的泌阳河过去因上游集水区及两岸森林植被过度采伐,造成河流水质下降、河道污染等问题。当地围绕以水润城,实施河湖治理模式,建设美丽河湖,累计投资28亿元,强力推进泌阳河生态治理工程,通过架桥过河、蓄水成湖、修路成网、沿河靓景等措施,在泌阳河上建成5级橡胶坝,蓄水近1亿立方米,回水长度达到12公里,建成沿河步行道近18公里,游园12座,绿化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再现了鸥鹭齐飞、泌水倒流的独特景观,形成了“河湖通、流水清、两岸美”的滨河风景带。在此基础上沿河发展夜经济、商贸服务业,有力促进了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的大提升,泌阳河已经成为增强城市吸引力、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