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4日
云上人家的慢生活
  文/刘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百年来,这样的田园生活在每个人心中繁盛。久居城市的我们,总想找到一处居所,让生活的节奏慢下来,聆听心灵的梵音,在老旧的时光里享受独有的宁静和安然。
  从驻马店市确山县城竹沟街出发,在绿意浸染的山路上,驶过九曲十八弯,便来到了传说中的云上人家——黄石头庄。
  为什么叫黄石头庄呢?相传,由于地壳运动,这里出现了诸多海底岩石,周边的人们以采石为生。清朝时,逐渐形成了村落,村子里以黄姓人居多,故名黄石头庄。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居住在这里的人越来越少,目前,仅有黄姓和吴姓的11户人家60余口人守在这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村子入口处,一棵高大的栎树映入眼帘,三个石牛以三足鼎立的合围之势趴卧在树下,用谦卑的姿态迎接着每个到访的人。顺着不太宽阔的石板路向上而行,梯田鳞次栉比,五颜六色的野花争相怒放,两侧依势而建的屋舍错落有致。这些屋舍基本是土墙壁,以外门为中心,两侧呈对称设计,屋顶的灰瓦彰显着年代感,底部用斑斓的石头围砌,和记忆中的老屋相似又不同。它们静静地矗立着,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岁月,让人在不经意间,记忆回溯,重温那些纯真质朴年代的点点滴滴。
  从这些房子的门楣上,一眼就能知道房屋的主人名字。我在一家房前驻足,仔细地打量着墙壁上的画。一面墙壁上画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孩子们游戏的场景,有的滚铁环、有的摔跤、有的顶山羊,几只鸭子在人群中大摇大摆地走过。画面的角落处,还有两个孩子倚在树杈上,似在讨论着令他们兴奋的事情。整个画面惟妙惟肖,生动有趣。另一面墙壁上是一幅热闹的打麦图,有拿着木锹的人将晾晒的麦子收拢、有孩子在装麦子,装好的麦子立在脚边。一眼望去,丰收的喜悦在心底荡漾。
  一位老人坐在门前梳理着手里的鱼腥草。她告诉我,现在留在村子里的人除了收拾几亩薄地,都会在房前种菜,屋后喂养鸡鸭,农闲时,去山上采药。她喜欢住在这里,吃着自己家养的家禽,喝着山泉水,住着冬暖夏凉的房子,还有自己可以做的事。有几家开农家乐的,生意都还不错。
  村子里的树木众多,黄荆树、栓皮栎、君迁子、柿子树、槐树……混杂在一起,形成一大片树林,一靠近,满身的暑气便减消大半。林间,不知名的鸟儿欢快地跳跃着,不时响起清脆的鸟鸣。几只野蜜蜂飞来飞去,似是在跳舞,又似一路打闹着回家。几只飞虫也来凑热闹,不知趣地往人眼前凑。
  一棵古槐树已经有310年的历史了。它的树冠如伞一般撑开,投下一片荫凉,一圈圈的年轮,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一口带辘轴的老井睁着空洞的眼睛追忆着似水年华,有些残破的石桌和石凳显得有些无精打采,一辆人力车慵懒地躲在屋后,一只黄狗无聊地趴在井边,打发着日子,看到来人,懒洋洋地睁开眼又闭上。我想,许多年前,这里一定是村子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心,随着一个个人的离开,逐渐归于平静,只有这些物件还在默默地记录着过往。
  整个村子被龙凤山包围着,有“龙头看日出,凤头看夕阳,观景台上看云海”的说法,吸引了游客纷纷前来打卡。站在村子鸟瞰,绿意葱茏,各种颜色的绿鲜活得直逼人的眼,徜徉其中,身心不自觉地舒展开来,随着山风自由游弋。不远处的风车缓缓转动着,在满目绿色里怡然自得。
  坐在村口处和一位大叔聊天,他的面前摆放着自家产的鹅蛋、鸡蛋及山里的野蜂蜜。他很善谈,聊起村子的情况,滔滔不绝。我问他为什么不搬走。他想了想说:“大概人都希望叶落归根吧。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搬到哪里都觉得不是自己的家。只有在这里,我才感觉吃得好住得好,空气好,特别心安。孩子们回来时,也能有一处安居处。”他平静的话语里,幸福感满满。“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才能记得住乡愁。”也许,这是他对乡愁最朴素的见解吧。
  走时,我回望村子,蓝天白云下,整个村庄掩映在绿色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句仿佛在这里找到了注解。这那是田园生活里美好的画页,也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传统农耕生活执着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