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1日
苏轼·蔡州·李丞相
  全媒体记者 康国富
  和几位朋友探讨天中文化,偶然聊起苏轼邂逅汝南的诗作——《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诗中末尾:“寄谢李丞相,吾将反丘园”的两句话来。诗意远方,情怀犹然。
  在唏嘘苏轼一生命运多舛的同时,不由得想起一个值得玩味的话题,即“寄谢李丞相,吾将反丘园”的感叹。其吟诵的是哪朝哪代之丞相?“寄谢”的又是何方何地的俊杰名士?酷呀!能被北宋文坛领袖——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的苏轼老夫子做文“寄谢”,定是要辑录文献,载入史册的人吧。
  据有关资料记载,多年来,大多数专家学者、诗界名流对“寄谢李丞相,吾将反丘园”的客观主体共识是:苏轼寄谢的是北宋中期的丞相李定。为什么是他?认定者是基于对“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李定陷害苏轼的“反讽”认知。正是由于李定的弹劾,苏轼才被迫在大年初一冒雪举家迁徙黄州(今湖北黄冈)。千百年来,这种说法一直都占据主导地位,毕竟遭人弹劾,导致被贬,苏轼在诗中反话正说,调侃讽刺几句挑事者以泄愤懑,也在情理之中。
  诗意真的如此吗?记者不敢苟同。故作拙文拙思,冒昧陈述,以求方家明公指正。
  苏轼官场多风险 文人多失意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颇丰,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
  这么个文坛“大腕”,该是“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那冲天牛气呗,错!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3次放贬,可用两字总结:真惨!
  本文要写的是他第一次被贬黄州,途经蔡州时的一场经历。这次被贬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时任御史何正臣、李定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讽朝廷改革新政,随后又翻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也称“柏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元丰二年十二月二十九,临近春节,皇帝降旨,对苏轼处以“特责”,贬谪黄州。
  蔡州贬谪路漫漫 岁月冷飕飕
  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农历正月初一,在家家户户欢度新春佳节之际,苏轼却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京城汴京,沿陆路由周口、驻马店、信阳长途跋涉去被贬之地湖北黄冈。途中,经过其弟苏辙任职的陈州(今河南淮阳)时,苏轼将夫人、丫鬟和两个小儿子留在淮阳的弟弟家,他则与大儿子苏迈继续前行。在此要说一句,受乌台诗案的影响,苏辙也受到牵连,被降了职。
  在淮阳短暂停留后,苏轼父子相伴继续赶路。走啊,走啊,走得心酸落一地,走得委屈湿透衣,走到了当时的蔡州地(下辖上蔡、汝南、正阳、淮西等),已是困顿劳累,身心俱疲。这天(944年前的1080年正月十八),正逢漫天大雪,苏轼父子被迫停下休息。
  饥寒交迫之际,苏轼写下《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诗文,由于是其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被后人传为佳句——“兰菊有生意,微阳回寸根。方忧集暮雪,复喜迎朝暾。忆我故居室,浮光动南轩。松竹半倾泻,未数葵与萱。三径瑶草合,一瓶井花温。至今行吟处,尚馀履舄痕。一朝出从仕,永愧李仲元。晚岁益可羞,犯雪方南奔。山城买废圃,槁叶手自掀。长使齐安人,指说故侯园。铅膏染髭须,旋露霜雪根。不如闭目坐,丹府夜自暾。谁知忧患中,方寸寓羲轩。大雪从压屋,我非儿女萱。平生学踵息,坐觉两镫温。下马作雪诗,满地鞭箠痕。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道逢射猎子,遥指狐兔奔。踪迹尚可寻,窟穴何足掀。寄谢李丞相,吾将反丘园。”
  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大雪中沉思、忧虑,并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铅膏染髭须,旋露霜雪根”,描绘了诗人的形象,也暗示了岁月的痕迹和生活的艰辛。“不如闭目坐,丹府夜自暾”,表现了诗人在沉思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光明。“大雪从压屋,我非儿女萱”,以大雪压迫房屋的形象,表现了生活的艰难,而诗人却并非无忧无虑的人。“平生学踵息,坐觉两镫温”,表现了诗人在平时修炼养生的功夫,这也是他在困境中能保持内心宁静的原因。“下马作雪诗,满地鞭箠痕”,描绘了诗人在大雪中行走,感悟生活,写下诗篇的情景。“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表现了诗人对广大劳苦人民的悲悯和关怀。最后一句“寄谢李丞相,吾将反丘园”,似乎是诗人在感谢李丞相的关怀,让其回归自然乐享田园呢。整首诗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展现了他在困境中寻求内心宁静和光明的精神追求。
  李丞相风雨飘摇间 往事已成殇
  苏轼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要“寄谢”的李丞相是谁?通常的表述是:感谢丞相李定。
  李定何许人也?李定(1028年~1087年),北宋大臣。字资深,江苏扬州人,曾是王安石的学生。进士及第后,历任定远尉、秀州判官。熙宁初,赞助变法,以集贤校理检正中书吏房,直舍人院,同判太常寺。熙宁八年(1075年),出知明州。元丰初,为同知谏院、知制诰,后任御史中丞。正是他在乌台诗案中极力弹劾苏轼《湖州谢上表》等诗文,说苏轼在诗中攻击时政,怨谤君父,引得皇帝宋神宗大怒,将苏轼抓进了监狱。
  很多文章解析,苏轼在诗中“寄谢李丞相,吾将反丘园”是影射的丞相李定。为什么?要不是你李丞相的“倾力相助”,极力弹劾,苏轼一家老小也不至于在过年的时候流离失所被贬他乡。千百年来,这种说法一直都占据主导地位,毕竟有人弹劾苏轼,导致被贬,他在诗中反唇相讥,调侃讽刺几句,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否!
  笔者经过查找资料发现:北宋自开国以来,直至苏轼去世,共有3位姓李的丞相,他们分别是李沆(947年~1004年)、李迪(971年~1047年)、李纲(1083年~1140年)。北宋丞相名单中,并没有李定的名字。苏轼被贬的元丰三年,李定的职位是宝文阁待制、同知谏院、进知制诰、御史中丞。此时担任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的是章惇,王安石的职位是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改封荆国公。李定离丞相之位还差好几个级别,更何况李定到死也没有担任过参知政事、左仆射、右仆射等职。
  乌台诗案发时,李定是御史中丞,官职中虽有个“丞”字,但并不代表就是丞相。北宋时期的御史中丞,相当于现在的纪委监察局的领导,况且,李定一生的最高职位也就做到了国家的总检察长。“丞相”这个级别,他踩着凳子也够不着。
  由此所得,苏轼“寄谢”的李丞相不是李定。记者推论,他应该是在感谢千古一相——李斯。因为他作诗之地正是身临其境的荆楚文化的荟萃之地——蔡州,这里是著名大秦丞相李斯的故里。《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诗作标题中的“蔡州”二字,亦能诠释、佐证“李丞相”——李斯的地理人文属性。
  史书记载,秦丞相李斯临终前,曾含泪与他儿子叹道:“吾欲与子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话中透露的是,李斯多想像做官之前那样,和儿子一起牵着黄狗在上蔡郊区追逐野兔,享受着人世间最平淡的欢愉。真可谓,字字说出了步入仕途后的懊悔,句句体现了人生无常之叹息,还似乎是在警示后人,应该远离官场纷争,回归田园,享受普通人的乐趣。
  不难想象,苏轼在漫天风雪中,途经秦朝丞相李斯的故里蔡州,想到李斯父子被车裂而亡的悲惨结局,再联想到自己一家的遭遇,自然而然地要借古抒今,感慨一番。
  苏轼在诗中写道:“道逢射猎子,遥指狐兔奔。踪迹尚可寻,窟穴何足掀。”意思是在蔡州的路上看到有人在射猎,在雪地中捕捉野兔,由此想到了李斯丞相临终前与他儿子的那段对话,不由得悲从心来,所以他接着写道:“寄谢李丞相,吾将反丘园。”意思是,“寄谢”丞相李斯的忠告,如今的苏轼,参透了官场的凶险,领悟了庙堂的恶劣,我将彻底告别官场,要回归田园生活了。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被贬5年后的1085年,宋神宗驾崩。10岁的宋哲宗即位,他赦免了苏轼,并任命他为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苏轼一看,哎呦!机会来了,遂又记吃不记打,屁颠屁颠地做官去了。由此可见,苏轼还是没能彻底参透官场凶吉,没能抵御高官厚禄的诱惑。然而极具讽刺的是,官运亨通了没几年,1094年和1100年,苏轼两次被贬,一次比一次贬得远,一次比一次贬得惨。先是广东惠州,后是海南儋州。1101年,64岁的苏轼获赦从海南返回汴京。风烛残年的他,途经江苏常州时一病不起,落了个客死他乡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