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9日
精工细作 探寻社火的艺术之源
  文/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七月流火,在位于汝南县三桥镇溱头河村的汝艺戏剧用品厂内,工人庄献伟正穿针走线,290层麻纸在他的手下变得服服帖帖。庄献伟先根据演员需要的戏靴样板制作鞋坯,再根据样板选择纸张的数量,经过切样、穿麻线、鞋底打孔、割口、纳鞋底、修边、打磨、上鞋面、烘干、抹粉等几十道工序,一双浸透着手工艺人智慧的戏靴尘埃落定。
  在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的霍庄村,村民白天加急、夜晚赶工,精心制作舞龙、舞狮、旱船、大头娃娃、戏服等传统社火道具,家家户户都沉浸在一片勤劳热闹的景象中。十多个快递公司的车辆汇聚村口,承载着一件件包装好的旱船和花灯以及各式各样的戏服,运往四面八方。
  起源于农耕时代的社火,是我国民间一种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民俗文化样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社火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
  在许昌市曹魏古城,中国社火文化艺术馆内展示了我国社火文化、许昌三国戏曲文化及戏曲服饰,现代工艺的簪花饰品等。戏曲髯口是戏曲艺术中代表男性的重要道具,多用牛尾、马尾或人发制成,是代表剧种人物年龄、性格的一种装饰,也可通过摆、抖、吹等做派表达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髯口颜色种类繁多,按照颜色不同有黑、黪、白、紫、红等,其中黑、黪、白对应老中青,显示人物年龄,紫、红和混色体现人物特征。按照人物性格区分,有三髯、满髯、扎髯等。三髯用于表现文雅、清俊的人物,满髯就是用整个胡须把嘴盖住,多用于富贵之人;扎髯是在满髯中央剪一片与嘴齐,另有一片系于颜下,一般用于粗鲁不羁之人。
  徜徉在社火博物馆的展品之中,了解每一个艺术样式背后的故事,从中也能了解脚下这片土地“盛产”的豫剧艺术何以能够繁衍生息、何以能够开枝散叶、何以能够歌乐升平、何以能够经久传唱。
  同时空内,相距不远处都有从事社火的手工艺。
  清末时期,汝南县为汝阳县,汝阳县境内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河南梆子、道情、曲子、二夹弦、越调等不同的戏班,特别是具有汝南特色的罗卷戏、丝弦道更是遍及乡里。于是,传统戏装之一的戏靴制作,在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中,制作技艺更加成熟精湛,成了有名的“汝艺戏靴”。汝南县城出现了一家叫宏远戏装的商店,溱头河村十多岁的涂冬至到该店当学徒,拜师学习戏靴制作。
  涂冬至将戏靴制作技艺传给其子涂大春后,涂大春对戏靴制作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根据演员们提出木板鞋底太重、落地声音较大的意见,制靴底时以麻纸取代木板。
  20世纪80年代,涂大春将戏靴制作技艺传给儿子涂全新。2003年,涂全新创办了戏靴制作家庭作坊,2016年创办“汝艺戏剧用品厂”,办理了营业执照,并注册了商标,招收10名热爱戏靴制作技艺的工人,形成了纯手工制作的规模经营,使戏靴制作技艺得到更好传承。
  “汝艺戏靴”根据舞台上生、旦、净、末、丑不同角色,以及南方戏、北方戏的不同讲究,制作的有老生靴和登云履老生靴、虎头靴和虎头高底靴、绣花鞋和绣花快靴、武生快靴、花旦鞋、戏剧僧鞋以及影视古装靴、影视蒙古靴等。
  涂全新告诉记者,一双鞋靴包括鞋底、鞋帮、鞋腰,然后缝制、绣花、包装,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手工制作的厚底靴与市面上常见的朝靴不同,靴底是用数百层麻纸加一层牛皮压制而成,演员穿着在舞台上行走,轻便、稳当、有弹性、不易崴脚,靴子不会发出“咯噔咯噔”的声响。
  汝艺戏靴纯手工制作技艺已经传承百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体现了戏曲文化的审美理念。
  “我们既遵守传统又不囿于传统,有私人订制的纯手工产品,也有满足市场需要的大众产品。像在靴面上刺绣,我们现在改用机器,如果用手工,得耗费很多人力和时间。现在,我们产品的口碑越来越好,并注册了‘天中汝艺’商标,许多戏剧名家都关注我们的产品,省豫剧名家李树建就在我们这里定制靴子。艺术家们穿着我们做的戏靴在舞台上唱念做打,进行艺术创作,我们感到非常骄傲。”涂亚威告诉记者,“汝艺戏靴”入选驻马店市第6批非遗目录,他们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一定会把这一技艺传承好、发扬好,让这个凝聚着数代人心血的招牌擦得更亮。
  随着电商的发展,这些艺术产品搭上了电商“快车”,让非遗传承的保护和发展插上“云翅膀”。从老一辈“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找销路,到坐在家中动动手指“卖全球”,如今,凝聚着丰沛艺术营养的戏靴等社火产品重新火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