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刘金霞 实习生 赖云强)学习烹饪、留校考研、外出旅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随着暑假模式开启,大学生的朋友圈也纷纷晒出多彩缤纷的暑期生活。昨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大学生,了解他们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
来自河南大学的大三学生刘泽政,每年寒暑假都会选择打工、做家教、进工厂,目前已经在驻马店市区找到了一份奶茶店的临时工作。他表示会工作一个月。“暑假工一般按照时薪制结算工资,这样比较自由,想干的话就干几天,不想干的话就不干了。打暑假工不仅可以为家里减轻负担,工作中还可以与更多人进行交流,对个人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有很大的帮助。”刘泽政说。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是我在高考前就有的想法。”准大学生吴静说,高三这一年,付出了比以往更多的努力。她特别向往外面的世界,想要去不同的城市看不同的风景。“已经规划好了,我和另外一名同学先去青岛日照海滨城市,漫步在海滩,海风轻拂,简直太惬意了。然后,再去首都北京好好逛逛。”吴静说。
中国海洋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闻1班的赖云强说,他是驻马店人,暑假刚开始,他就报名参加了团市委的“翼展计划”,被分配到驻马店日报社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是我进入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选择的是新闻专业,选择实习也是想更早熟悉新闻行业的工作。街头采访,去参加新闻发布会,跟着老师学拍摄,见识了很多书本以外的东西。”赖云强说。
“今年暑假,为了备战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入自己理想中的院校,也为了让自己能静下心来规划后续的生活,我选择了暑期留校学习。这是我第一个没有家人陪伴的暑假,一段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光。”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张涵宇说,虽然暑假的河南工业大学校园没有了往昔的人潮如织,但学校餐厅的饭菜、公寓住宿等各项后勤保障工作依旧全面而细致。
“鸡蛋里放盐了吗?”“小心不要切到手!”在市区刘恩曦的家里,正在学习烹饪的她一边切菜、炒菜,一边聆听妈妈的关怀和叮嘱。刘恩曦是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大二学生。其母亲赵女士介绍,她一直希望孩子能学习烹饪,提升自理能力、照顾好自己,正好暑假时间充裕,她就教女儿烹饪。“虽然做出来的饭菜不尽如人意,但是吃着自己做的菜很有成就感。父母上班忙时,我在家里总能‘秀’上一把,给父母尽一点孝心。”刘恩曦说。
“机动车驾驶是人生中必备的技能,我想趁着这个假期,把驾照拿到手。”就读于新乡医学院的赵骏辉说,“拿到驾照后,我就开车载着父母出去逛街、游玩,让他们歇一歇。”
无奋斗,不青春。每一种暑期生活都代表大学生不同的成长选择和价值追求。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社会是锻炼人的大熔炉,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则是大学生的一堂“必修课”。每年暑假,都有大批学生投身火热的实践,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作贡献。大学生只有到社会大课堂上品尝生活,拼搏进取,才能为青春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