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1日
一句顶一万句
  文/温培雅
  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处世智慧,小角色有小角色的生存逻辑。生活中处处有哲学,有的人虽身处草莽、面目平凡,但面对重大问题时头脑清醒、一语中的,让你感叹他(她)敏锐的洞察力。
  比如说一位年轻的医生对三颗发炎智齿的定论。今年我的智齿发炎比往年更凶猛一些,不但牙肿脸肿连脖子的淋巴结都肿大了。四颗智齿中的一颗因为率先揭竿起义,多年前被就地正法、以儆效尤。余下三颗安分了许久,多年不作妖,一旦兴风作浪,人到中年的身体有点吃不消。它们好的时候让我胃口香甜、身轻如燕,可以日行三千;不好的时候让我辗转难眠、食不下咽,感觉人生惨淡。检查时,我避重就轻说起几颗龋齿要补,戴着口罩的医生扔掉手中的棉签,说出的话如同当过牙医的作家余华一样深刻:“龋齿倒是不急,重要的是三颗智齿需要拔掉。治病要治根,智齿不除,于事无补。”一句话宣布了三颗智齿的死刑。愚蠢的智齿啊,为什么就不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呢?这下两败俱伤了。
  回望自己以前的文字颇觉粗陋浅薄,现在的文章因为阅历多了下笔也游刃有余,自我感觉上升到另一层境界。一次和熟人聊天时,大家非常捧场地点赞了我最近刊发的几篇文章,我也发表了昨不如今的感慨。一个圈外人不紧不慢地说:“原来的文章虽然浅,但大家都能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现在你读的书多了,反而曲高和寡,很多人都看不懂了。”寥寥数语,却是良言。文章有时不求文笔有多好、立意有多高,要的是那种心有灵犀的一点便通。浅显有浅显的妙,高深有高深的好,一味追求文字精湛的神,可能会失去直抒胸臆的性。
  在某个时期经历职场低气压时,和一个看起来活得稀里糊涂其实大智若愚的闺蜜聊起种种,她用悲悯的眼神看着我,像是在打量一个傻子:“这就是职场啊!你说的这些我们一直在经历,有什么可奇怪的。你因为专注做事不揣摩人心,所以才会以为同事之间就应该互相配合、一团和气。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道不同就有纷争,你不犯人但是人家烦你啊!”一语点醒梦中人,很好,她是四十不惑的人间清醒,我是人到中年方醍醐灌顶。不在于人生经历多少,而在于是否经常思考——这就是认知的差距。
  有娱乐记者采访一个近年来很火的青年艺人,问他“想不想回到过去”,面对镜头擅长表情管理的人却不自觉皱眉摇了一下头,原话我忘了,大概意思就是:现在已经是最好的安排,不想回到过去。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的,过去就是过去,不回望、不留恋,勇敢向前走,前面的日子才是自己要面对和经历的。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变得如此成熟,但是他的观点很能代表一部分中年人的心态——一边行走一边承受,经历了那么多的意外和惊吓,谁还有心力再重新把那些日子走一遭?
  曾经看过一位学者面对采访镜头侃侃而谈:“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对草根阶层的人来说,读书和学习是最近的路,虽然用尽毕生的力气才到罗马,但是毕竟抵达了。”年轻的时候颇有血性,觉得人定胜天,现在才明白这一席话沉甸甸的分量。就以大学生的暑假为例,各阶层家庭用各自的打开方式形成分水岭:普通家庭让孩子学车、学雅思、参加夏令营或是旅游,积累证书增加阅历;小康之家一掷万金,让孩子出国参加各类竞赛和游学交流,为留学铺垫;而有些孩子因为没有伞就只能在雨中奔跑,为了几千元的学费在烟熏火燎的小馆子洗盘子、擦桌子,在小作坊的流水线上做着毫无技术含量的重复工作,在烈日高温的街头卖西瓜、串烧烤……人类悲喜并不相通,命运走向云泥之别,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以《一句顶一万句》斩获茅盾文学奖的刘震云说过:“微笑和沉默是两把利器,微笑解决很多问题,沉默避免很多问题。”万物生于土壤、雨雪来自天上,身处低处时努力向上看,行至高处时记着向下看——胸中蕴有激雷、面色平静如常,伤心时微笑、愤怒时沉默,无意间流露出的品质,胜过万语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