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2日
赵圣贤:崇德向善的百岁人生
文/图 全媒体记者 许静

  “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对于河南人来说,豫剧《五世请缨》中佘太君的经典唱段大家都不陌生。老当益壮的佘太君,带领五代人挂帅出征,这样轰轰烈烈的壮举让人为之赞叹,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平平淡淡才是生活的主旋律。在西平县芦庙乡顺河村,有这样一个普通又幸福的五世同堂家庭。出生于1922年的赵圣贤,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智慧,诠释了“家和万事兴”的朴素道理。
  跨越百岁祖孙情
  “太,您吃瓜吧!”日前,记者采访赵圣贤时,102岁的老人正坐在家门口乘凉,他2岁的曾孙女赵琳汐拿着两块西瓜晃晃悠悠地从院子里走出来,一块递给太爷爷,一块递给爷爷。那一刻,看似漫长的百年时光被亲情拉近,眼前的画面,如此温馨。
  “五代人,三代婆媳没有红过脸,老人的两个孙子都已成家并有了孩子,但一大家子还在一起生活,谁都不愿意分家。”说这话的是顺河村村委会委员王修杰,他指了指前院的房子说,前面住的是老人的大孙子,后院是二孙子的,老人的两个孙子都结婚了,还在一个锅里吃饭,妯娌俩也处得像亲姐妹。
  赵圣贤身体硬朗,常常出门走动,生活可以自理,虽然眼睛看东西没那么清晰了,耳朵也不太灵光了,但记忆力不错,平时和家人交流也没有障碍。
  见记者到来,赵圣贤微笑着点了点头。他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像一尊自在随和的活菩萨,让人心生喜乐。
  据老人的孙媳妇赵秋阳介绍,别看她爷爷已过百岁,但还经常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农忙时节,带着重孙女玩耍的任务就落在爷爷身上,爷爷一看到最小的孙子就两眼放光,而孙女见了太爷爷也特别有默契,从来不哭不闹。这一对整整相差100岁的“一老一小”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乐善好施受人敬
  赵圣贤一生育有4个孩子,他的老伴儿前些年跟随在县城居住的大儿子赵彦青生活,95岁高龄时病逝,大儿子如今也已四世同堂;老人跟随二儿子赵铁成生活,赵铁成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
  据赵铁成介绍,他的父亲喜欢早睡早起,只要不刮风下雨,5时就起床了,在家门口遛弯,顺便捡捡地上的垃圾。
  赵铁成告诉记者,从前家里困难,但是父母从不抱怨,将勤俭持家的美德融入家庭相处的细节中。特别是父亲,对每一粒粮食都珍惜到了极致,一件衣服能穿几十年,可是谁家有困难,他都会慷慨帮助。“父亲一生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却是家族所有后辈心目中积德行善的‘活神仙’。”据王修杰介绍,老人对人和气,对谁都是笑脸相迎,从来没和邻居拌过嘴、吵过架,遇到谁家有红白喜事,老人家总是欣然前往帮忙,不要任何报酬。
  提到老人乐善好施,王修杰娓娓道来。很多年前,赵圣贤的院子里有一口石磨。邻居经常会早上把黄豆或者豌豆用水泡后放在他家院子里。赵圣贤老人从村里挑来井水,然后把泡发好的豆子用石磨磨成浆。中午时分,三三两两的邻居过来端浆,然后回去做粉浆面条。
  “老人是以此为营生吗?”记者问。
  “不不不,老人从来不收费,而且乐此不疲。”王俊杰说。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帮助别人,赵圣贤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西平美食多滋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饮食,滋养一方民。粉浆面条和豆腐脑是西平县的特色美食。
  “父亲的饮食比较清淡,以面食为主,早上一般吃馍、喝面稀饭,中午不是捞面条就是蒸面条,最爱吃的是粉浆面,他自己还能轧面条呢。”赵铁成说。
  这几年,老人腿脚有点不灵活了,磨浆的活停了下来,但老人爱做粉浆面条、爱吃粉浆面条的习惯却一直保留着。
  “做粉浆面条是我父亲的绝活,我父亲是跟我爷爷学的,我们全家都会做。”赵铁成微笑着告诉记者。粉浆面条也叫酸面条,西平传统美食,其消食开胃,颇受西平百姓的喜爱。粉浆面条味美价廉、易于消化,酸味独特,咸香适口,自古以来流传不衰,成为颇具地方特色的西平名吃。
  “对了,我父亲也会做豆腐脑,我们家的黄豆基本不卖,都被父亲用来做粉浆面条和豆腐脑了。”赵铁成说。
  “豆腐脑是西平美食呀,你会做吗?”记者问赵铁成。
  “谁不会啊?把黄豆泡水两个小时,然后磨成豆浆,再过滤豆渣,把豆浆煮熟加入内酯,待豆浆温度降低后搅拌几下,细腻滑嫩的豆腐脑就做成了,俺村里人几乎都会……”赵铁成侃侃而谈。
  从田野里的小麦、大豆,到餐桌上的粉浆面、豆腐脑、罐饺、焦馍、馓子等,在西平,天然健康的粮食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它们是自然给予嫘祖后人的馈赠。斗转星移,四季更迭,这些食物不仅帮助人们度过艰苦的岁月,更成了长寿老人必备的营养食物。
  善良豁达传家风
  当记者问老人人生百年中记忆最深的事情是什么?老人家看了记者一眼,口里喃喃道,民国三十一年,那时候我啃过树皮……
  也许是不想让老人回忆过往的辛酸,老人的孙媳妇赵秋阳接过话说,爷爷辛苦了一辈子,我们现在什么都不让他做,就想让他安享晚年。每次她给爷爷端饭,爷爷总是微笑着和她打招呼:“又端饭过来啦。”
  “俺嫂子张小玉在乡里教书,也经常给俺爷爷买好吃的送回来,我和俺嫂子从过门到现在都没红过脸,我们是一个非常有爱的大家庭。”赵秋阳说。
  “我常常教育孩子们,为人一定要心地好,德行好,要有度量,遇事不要生气,做事不要贪心,一家人和和美美地比啥都重要。”老人说。
  赵圣贤的生活经历也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进步。说起如今的幸福生活,他感慨万千——如今的生活与过去的艰苦岁月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现在政府每个月给百岁老人一定的补助金,他作为百岁老人,深深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
   崇德向善成风尚
  在西平县芦庙乡,还有许多长寿老人和赵圣贤一样幸福地安享晚年。截至目前,芦庙乡有1232位80~89岁的老人,有253位90~99岁的老人,还有8位100岁以上的寿星。
  王修杰自豪地告诉记者,赵圣贤是我们村里人,“中国好人”赵铁锤也是我们这个村的人,这个村助人为乐已是习惯,尊老爱老蔚然成风。
  赵铁锤是一名残疾人,但他靠修鞋不仅养活了自己和母亲,还跑遍全县义务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修鞋。他还开展各类慰问救助活动,资助困难大学生、捐赠慰问品等,被推选为西平贴心志愿服务队队长,被乡亲们誉为轮椅上的“活雷锋”。2014年7月,赵铁锤荣登“中国好人榜”,2024年4月30日,赵铁锤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在王修成的讲述中,记者依稀看到赵圣贤百年前生活的老宅,可能当时的老人也不知道什么叫“正能量”,但是家里放置的石磨一直默默地告诉邻里:“水我免费挑,豆子免费磨,只要你愿意吃,我就愿意做。”
  这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崇德向善成风尚,文明花开别样红。西平县芦庙乡在百岁老人赵圣贤、“中国好人”赵铁锤等人的影响和带动下,已形成一个好人群体。这里有河南省“最美家庭”代表、市级道德模范王海枝,市道德模范胡玉珍,县、乡道德模范张二福,还有“西平县十大好婆婆”赵凤莲、“西平县十大好媳妇”祁爱丽以及西平县道德模范吕彦珍、“最美孝星”王秀朵等人。
  “感恩新社会,让普普通通的种田人能够长命百岁。”采访临近结束时,赵圣贤由衷地感慨。
  行善积德,福禄自来;勤劳豁达,泽被后代。如今,102岁的赵圣贤总是乐呵呵的,看着自己用百年人生经营出的幸福和谐的五世同堂大家庭,他怎能不心生欢喜、笑逐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