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6日
袁长庚:走过峥嵘岁月 安享幸福晚年
文/图 全媒体记者 许静
  生态宜居健康地,十里常逢百岁人。日前,记者在西平县二郎镇二铺村焦袁李村见到102岁的袁长庚时,他穿了一件银色中式绣花褂子,正在家里悠闲地喝茶。老人的儿媳妇安叶笑着说:“俺爸刚从外面逛了一大圈回来。他基本上闲不住,估计下午还会溜出去玩。老小孩儿,老小孩儿,都说人老了会像孩子一样,看来一点不假。”
  安叶向记者介绍了袁长庚老人的基本情况。老人育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姑娘,老伴儿已于5年前去世,当时也是96岁高龄。夫妻二人含辛茹苦把5个孩子抚养成人,前半生很不容易,好在后来日子越过越好。现在,他们家已是四世同堂,有近30口人。
  安叶已经80岁了,她娓娓道来,向记者讲起了公公的酸甜苦辣人生……
   忆往昔:心底无私干劲足
  袁长庚老人勤劳能干,因为能吃苦,所以在村里威信很高。“俺公公当过队里的生产队长,他每天早上四五点就敲钟,带领大家下地干农活,种棉花、种高粱、喂牲口,样样在行。”安叶自豪地说。
  听到儿媳妇在夸自己,老人按捺不住接过话茬:“当时我管200多人呢,大家心很齐,干劲足!”讲起那段“辉煌”岁月,老人脸上泛着红光。
  韩长庚说,担任生产队长时他才20多岁,他管天(下雨天干啥,晴天干啥)、管地(这块地种啥,那块地种啥)、管人(男社员干啥,女社员干啥)、管庄稼的种和收,管收成的分配和上交、管队里的五保户和老弱病残……点点滴滴,事无巨细,总之,在当时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儿。
  心底无私天地宽,艰难困苦若等闲。虽然是个“官”,但袁长庚一向大公无私,心里装着群众。听老人讲,那时候生产队里评工分是一件复杂和棘手的事情,工分评高了社员有意见,评低了影响社员的积极性,这就要看队长是否压得住阵脚,如果自己走得直、站得正、行得端,群众就不会有意见。老人当时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不仅自己干苦活累活,还让家人也抢着干重活。让身体强壮的年轻人干点重活,让老弱病残的做些轻活儿。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人夸他做人地道、办事公道,都敬重他。老人得意地说:“那时候粮食金贵,工分是大家的命根子,视情派工,视人派活,既能挣得工分,换得粮食,也不违反原则,又令大家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树榜样:相濡以沫共携手
  据安叶介绍,她公公和婆婆的感情甚笃,在艰难的岁月里,公婆执手相伴,共同抚养孩子,共同迎接生活中的风雨坎坷。5年前,婆婆96岁,掰玉米时摔了一跤,卧床半年后就离开了。婆婆走后,公公并未哭得昏天暗地,只是经常默默流泪。“俺公公经常隔三岔五地到婆婆坟头,一边喃喃自语,一边拔着荒草,一坐就是半天……”言语间,安叶红了眼眶。
  安叶说,公公对婆婆的那份深厚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孙后代。安叶18岁那年,经媒人介绍,和袁长庚的儿子袁广州一见钟情,两个人火速领了结婚证。还没开始度蜜月,袁广州应征入伍,临行前拉着妻子的手坚定地说:“等我回来,我正式娶你进门。”
  这一去就是5年。5年后,英俊潇洒的袁广州兑现了诺言,他赶着马车迎娶了貌美如花的安叶。此后,袁广州被安排在平顶山煤矿上班,安叶则留在家里料理家务。虽然两地分居,但夫妻恩爱,相敬如宾。
  采访中,袁长庚的孙子告诉记者,正因为爷爷和奶奶相亲相爱,做出了表率,自己的父母也深受影响。记忆中,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父亲母亲,他们都携手并肩,不离不弃。在相濡以沫的几十年间,从未发生过争吵,用实际行动把正确的情感观和家庭责任感传达给后辈。
   好家风:儿女尽心来侍奉
  “老人不管在谁家生活,都被照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不管是端吃端喝,还是擦屎刮尿,孩子们从无怨言,而且都争着养,老人还未到月底就被接走了。”村民组长朱奋堆告诉记者,老人的孩子们特别孝顺,袁长庚的老伴儿在世的时候,两位90多岁的老人不想打扰孩子们,执意要住在一起。后来老伴去世,大家争着要袁长庚跟着自己生活。老人说按咱村里的规矩,三个儿子轮流照顾,一家住一个月,两个闺女家随便过去住,这样老人也有新鲜感,也做到了对几个孩子不偏不向。
  袁长庚活得通透,遇到不开心的事儿,他也不憋在心里。他现在身体状况非常好,除了耳朵有点聋,没啥其他毛病,就是爱吃零食经常拉肚子。拉肚子怎么办?不得不说说老人的儿媳妇安叶。
  安叶告诉记者,老人的大儿子已经79岁,因为高血压和脑梗正在市里一家医院治疗,照顾老人的重任就落到安叶身上。每天,忙了一天家务的安叶还得给老人清理床铺、被褥和衣服,“我不干谁干?谁让咱是儿媳妇呢!”安叶爽朗地说。
  “要不是儿媳们的悉心照顾,老人家也不会这么长寿。”在邻居们看来,儿孙们的孝顺是老人家长寿的根本。现在韩长庚在大儿子家生活,其他几个孩子也是还没轮到时间就把老人接走了,说是“抢”着养一点也不过分。
  “给你端饭,也得给咱爸端饭;刚照顾完你喝药,还得给咱爸整理床铺……”80岁的安叶也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而且伴有听力障碍和腰椎间盘突出,一天下来,她累得浑身疼,她经常用开玩笑的语气向丈夫嘟囔两句,便又开始周而复始地“工作”了。
  “疼也得忍着,俺家那口子也不知道啥时候能好,我如果也倒下了,这个家就完了。这不,俺还有孙子需要照顾哩!”说着,安叶笑了,“俺两个弟媳妇照顾得也非常好,老爷子没受过什么罪。他活着一天我们就会让他开心一天、幸福一天。”听着安叶朴实真诚的话语,记者被她的孝顺和乐观深深打动。
   感党恩:幸福晚年乐悠悠
  “俺公公不挑食,做啥吃啥,感觉不对胃口就骑着三轮上街吃,反正他手里有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安叶告诉记者,老人生性豁达,对自己也不吝啬。不管手头是否拮据,孩子们每个月都会给老人零花钱。闺女们也是经常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回来探望,老人家也是来者不拒,毫不客气,加上近年来西平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把老人的津贴和补贴按时打到卡上;逢年过节,县乡村工作人员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老人家中。在西平,很多像袁长庚一样的百岁老人,都已实现了“财富自由”。
  “俺公公想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想吃啥买啥,钱想给谁就给谁,只要他乐意,我们做儿女的就开心!”说着说着,安叶开心地笑了。
  “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孩子们也都孝顺,对我非常好,吃一碗端一碗,还经常帮我洗头、洗脚,我咋能不长寿?”提起眼前的好日子,老人脸上溢满幸福。
  生活环境带来的好处对各个年龄段都有益,对老年人尤为重要。二郎镇镇政府工作人员刘静告诉记者,这个村的爱心人士、河南瑞航农牧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林霞捐资十几万元为村里治理了坑塘,村党支部书记陈俊峰为村里修建了广场游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等,都成为老人长寿的主要因素。
  2020年,二郎镇二铺村在土质检测中发现硒元素丰富,属少见的富硒黑土地。在富硒土地上长出来的麦子和谷物,是不是也是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呢?
  目前,二郎镇80岁以上老人963人,90岁以上216人,100岁以上的有7人。近年来,西平县大力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城乡面貌不断提质升级,爱心人士也不断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来,群众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幸福感、满意度大幅提升,长寿老人越来越多。
  因为老人的其他几个孩子都在地里忙活,记者不忍心打扰他们,准备告辞。见记者要走,老人家迫不及待地从车棚里推出他的三轮车,准备外出溜达。“这辆车快骑坏了,我身体还可以,准备再买辆新的,再骑几年!”老人家充满期待地说。
  记者手记
  “日出又日落,深处再深处,一张小方桌,有一荤一素……”在百岁老人袁长庚的生活乐章里,流淌着属于普通百姓的幸福快乐的主旋律。100年,在时光隧道里,不过转瞬即逝;100年,对于生命而言,却弥足珍贵。在嫘祖故里“中国长寿之乡”西平县,连续多年将适老化改造工作纳入县民生实事,凝聚各方力量强力推进,许多像袁长庚一样的百岁老年人,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体验了酸甜苦辣之后,终于迎来了国泰民安的锦绣盛世,来自西平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关爱呵护以及家庭、社会的温暖,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洒满了阳光、充满了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