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文/图 通讯员 彭里滕敬豪)近日,正阳县彭桥乡种植大户汪国林夫妇带着务工群众,有条不紊地对粮食进行收购、烘干、装车等,为即将到来的秋粮进仓、收购、烘干做好准备。
“两台烘干机建成后,还得申请项目,准备扩建晾晒中心、仓储中心、加工中心等。我承包了几千亩土地,还想收购附近村民的粮食。”汪国林从铲车下来喝了一瓶矿泉水,走到烘干机旁边,查看粮食烘干情况(如图)。
为提高粮食产后服务水平,促进节粮减损,在正阳县彭桥乡党委、乡政府等的大力支持下,创业多年的汪国林夫妇成功竞得烘干机项目并在很短时间内建成运营烘干机,把一车车烘干的粮食及时运送到客户手中。他们还准备成立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积极开展以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代运输、代收购、代托管为主要内容的“八代”服务,全面落实节粮减损各项政策,助力粮农减损增收的同时把粮食产后烘干服务中心倾力打造成能让更多农民群众受益的“八代中心”。
正阳县是产粮大县、农业大县。随着粮食产量的越来越多,传统的人工晾晒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粮食生产新形势的需要。为补上粮食烘干机械化短板,近年来,正阳县大力推动粮食烘干机械化,加大粮食烘干机购置和使用谷物粮食烘干机,培育和孵化更多像汪国林这样的种植大户,进一步推动广大农户存粮从“路边晾晒、自然烘干”逐步迈向专业化、科学化、社会化服务转变,倾力打造好粮食产后烘干服务产业链。
针对该县各地烘干机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正阳县不断加强政策支持引导、项目申请实施等力度,组织业务部门工作人员下乡进行实地调研、技术指导等,统筹资源对粮食烘干中心(点)建设、烘干成套设施装备配置等进行专项支持,并积极探索灾害天气下烘干作业多方合作方式,引导烘干主体从粮食烘干作业服务向花生、油菜等多种农作物烘干作业扩展,提升中心共享与服务能力。
建立粮食产后烘干服务中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农村、金融、土地、供电、自然资源等部门。该县将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推动各部门协调统筹,及时了解烘干经营主体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培育更多烘干主体,做大、做强烘干中心产业链,切实增强粮食产地的烘干、收购、销售等能力,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