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19日
戏曲之美
    泥塑非遗传承人张爱武的戏曲人物泥塑作品

    张爱武的戏曲人物泥塑作品

全媒体记者 李贺建

  近期,省、市豫剧团在我市剧场接连演出,观众携家带口,满怀期待地涌入剧场。演出开始后,剧场内座无虚席,连走道都坐满了热情的戏迷,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戏曲的热爱与痴迷。
  豫剧团带来了多部经典剧目,既有脍炙人口的传统大戏,也有融入现代元素的创新之作。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以精湛的唱功、细腻的表演,将剧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高亢激昂的唱腔、婉转悠扬的旋律,让观众感受到了豫剧艺术的魅力。
  现场的热闹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无限可能,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
  那么多人喜爱戏曲,那么戏曲之美,美在哪里?
  戏曲之美,千年传承的瑰宝
  国家一级演员、我市戏剧演员陈雪凡告诉记者,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情感。从唐朝的初露锋芒,到宋朝的繁荣鼎盛,戏曲在时间的洗礼下愈发成熟与丰富。每一个朝代都赋予了戏曲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戏曲之美,在于其雅俗共赏的特质。无论是帝王将相的阳春白雪,还是寻常百姓的家长里短,都能在戏曲的舞台上一一展现。一桌二椅,唱念做打,全凭演员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营造出一个个生动的戏剧情境,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戏曲的写意性,更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这种简约而富有想象力的表现手法,让戏曲艺术充满了无限的韵味与深意。它与中国的文学、绘画、书法、诗歌等艺术形式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体系。
  戏曲艺术之所以历久弥新,关键在于其善于继承传统,也擅长吸收和创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戏曲艺术更成为了保持民族特性、弘扬民族艺术的重要载体。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与风采。
  不同的戏曲流派,更是凝聚了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京剧的华丽、豫剧的朴实、川剧的幽默……每一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韵味与风格,让人在欣赏中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
  戏曲之美,深邃于内容
  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魅力不仅在于外在形式的华丽与精致,更在于内容的丰富与深刻。每一出戏,都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情感的传递,它们共同编织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戏曲的内容,美在故事引人入胜。从帝王将相的宏图大业,到才子佳人的爱恨情仇,再到民间百姓的悲欢离合,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这些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剧中人物同悲共喜,体验不同的人生百态。
  戏曲的内容,美在情感的真挚动人。无论是忠孝节义的道德颂扬,还是家国情怀的深情抒发,戏曲都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剧中人物的情感细腻地呈现出来,让观众在感动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戏曲的内容,还美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每一部戏曲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通过戏曲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道德观念等传递给后人。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更能够领略到中
  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出生于梨园世家的张爱武认为,戏曲的内容还美在其独特的哲理思考。许多戏曲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霸王别姬》中对忠诚与背叛的探讨,《牡丹亭》中对爱情与生死的诠释等。这些哲理思考不仅丰富了戏曲的内涵,也提升了观众的审美层次。
  汇聚各方力量共筑戏曲未来
  在时代的洪流中,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正以全新的姿态绽放它独有的魅力。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戏曲艺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走进校园、融入社区。
  “戏曲进校园”活动如同一场春雨,滋润着青少年的心田。通过“讲座+”的创新模式,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专业的戏曲知识讲解,还融入了互动、展览、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原本看似高深的戏曲艺术变得生动有趣、触手可及。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一颗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剧团和演员紧跟时代步伐,开通了短视频社交账号,以更加贴近年轻人生活的方式传播戏曲文化。从幕后揭秘到台前表演,从经典剧目到创新改编,用镜头捕捉戏曲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让更多人从不同角度走近戏剧、欣赏戏曲。
  打造精品剧目是扩大戏曲影响力的关键。我市著名编剧周明理表示,只有不断推出高质量、有深度的作品,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与喜爱。  (本版图片由张爱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