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27日
书信的美好时代
  文/康国富
  今天在家翻找东西,无意间找到一个信封,上面写着我的名字。看收信地址,应是我当兵时的一封家书。这封信至少有30年的光景,不知怎么就被夹在一本书中保存至今。信封里空荡荡的,里面的信已经不知所终。
  拿着空信封,我怅然若失,时间像流水一样,冲走了一切,父母的叮嘱、同学朋友的祝福……那些零碎的唠叨,那些真诚的对话,那些幼稚的想法,那些曾拥有过的激动、感动、冲动,都渐渐蒙上了岁月的尘埃。
  参军入伍在部队,是我写信最疯狂的一段时间。每天训练、排练结束,我就坐在小马扎上,用床做桌,疯狂写信,给所有能联系上的人写信,亲人、同学、朋友……
  那时候,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多的话要说,每封信都要写满三四张信纸。最夸张的一封信,我曾经写满了28张信纸,密密麻麻,仿佛是我前半生的自传。后来退伍回家,收到那封28张信纸的同学告诉我,他收到信后,整个人都惊呆了。“我用了一个多小时才看完你那封信,像读了一本书一样,你太牛了。”他说。
  那时候,写信是一件快乐的事,每次庄重地铺好信纸,拿起笔写上“XX,你好”后,情感就像开了闸的洪水奔涌而出,所写内容之详实、细致令人咋舌,所表达情感之真挚能催人泪下。写信快乐,收信时更是充满期待。每次收到回信,战友们会先抢着看信封上的地址,若是家庭地址,会一哄而散。倘若是某学校地址或是信封上的字体娟秀,那就麻烦了,不买一袋瓜子,是拿不到信的。
  我的母亲识字不多,平时与我父亲的书信往来一般是由我的母亲口述,哥哥姐姐们代写。我中学毕业后,给父亲写信这个任务,就落在我的身上,一直延续至我父亲退休。
  杜甫有诗云“家书抵万金”。其实真正的家书里都是些琐碎的事,寥寥几语就能表达清楚。记得初担书写家书重任的我当时很是兴奋,可母亲说了几句就没下文了,望着一张只写了几行字的信纸,我不停地催促母亲“再说点,再说点”。母亲白了我一眼,说:“就这么多。”
  那时候写信时很注重格式的,每封信的开头都要写“xx你好,见信如面”,结尾处都要写上“此致敬礼”字样,以示尊重。不像现在都用微信聊天,聊天结束了都用一句“拜拜”或者是“么么哒”。
  如今的时代,有了智能手机,有了网络,无论多远的距离,随时都能视频聊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是近了,但我感觉却是更远了些。
  如今,极少有人再写信了,就连邮政局的邮筒也换成了挂在墙上的小邮箱了,而我却非常怀念用笔写信的时光。